第一卷:奪帥回鄉 第十三章:回茶館四友重聚首,爭利益多方暗交鋒(6)(1 / 1)

對餘向西三人的來意何應欽雖不十分清楚,但已大概猜到必有所圖,又知道這三人是有備而來,他可不願趟這渾水。在四人目光的注視下,何應欽坦然地喝了口茶,才道:“我雖說任著軍政部長,但在知人、用人方麵怎及得上委員長。委員長運籌帷幄,知人善用,值此危急時刻,可朝綱獨攬,當機立斷。”

餘向西和李國富兄弟明爭暗鬥已久,何應欽心中明鏡一樣。不動聲色地給蔣介石又戴了頂高帽子,他決定以靜製動,先讓餘、李兩人出頭相爭,自己再坐收漁利。

餘向西與李國富三人一時不明白何應欽的用意,見他如此言語,心中也罵了一聲“狐狸”。餘向西見蔣介石沉思著不說話,生怕他一高興就把人選定了下來,急忙笑道:“敬之說得好啊。說知人善用,委員長當然是當仁不讓的。因此湖南用兵也好,兩廣圍困也罷,軍事上的安排,委員長隻怕現在已經成竹在胸了。但我想即要和平解決兩廣事變,對陳一棠內部人員策反可謂重中之重,此人不一定非得是軍界人物,但必定要德高威重,又要膽大心細,致於人選我們不得不慎重啊。”

蔣介石點點頭,問道,“向西說得有理,可有人選?”餘向西略一思索,便道:“行政委員會的李得林,我看就很好。此人也是民國的老人了,又是廣東人,在當地可謂聲名遠播。最可貴的是此人頗有謀略,又膽識過人,可當此大任。”

“李得林。”蔣介石努力回憶著,暫未說話。李國富兄弟二人已明白了餘向西的意思:目前何應欽的三條建議已經得到蔣介石的首肯,必定按其行事。如此一來,軍隊領兵人物倒在其次了,而入粵策反之人則猶為關健,一旦成功,領命中央坐鎮廣州就隻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見餘向西搶了先機,李國富皺了皺眉,道:“向西兄說得有理,隻不過派李得林去卻不合適---他那人文氣太重了,要知道策反的都是軍人,文鄒鄒的隻怕會話不投機,說不到一塊去。文人心計多,也會讓這些個帶兵的將軍們心生疑慮。我倒有個更合適的人選---力行社主任吳良。”

“吳良?”蔣介石看了他一眼,“機謀應變是夠用了,隻是太年輕,資曆也淺,他去怕是不能服眾啊。”

“吳良機警幹練,人又沉穩。”李國富順著蔣介石的意思往下說,“而且力行社這些年來發展的人員已經遍布各省,廣東自然不例外---他去,對於掌握內部消息,動員力量開發工作很有幫助。人雖說是年輕了些,但有些事年輕人反而好辦---比如密談約見,刺探情況,見機行事這些前期工作,還少不得這些年輕人。如果一開始老將就出馬,有些事反而沒了退路。”

“嗯,有幾分道理。”蔣介石點著頭。李國富乘機又道:“南京衛戍司令部副司令方振遠也是廣東人,原先和陳一棠的部下也有些老交情,再讓他後方坐鎮,此事不就圓滿了。”

“此事不妥。”餘向西急道:“先不說方振遠,他的確和陳一棠的部下也有些老交情,但就因這此交情,他去是必引起陳一棠的懷疑,隻要陳一棠聽到一點風聲,事情就不好辦了。而且吳良的力行社近年是發展了很多社員,其實也是有弊端的。其一早已引起陳一棠的反感。其二廣東的社員,誰敢說就百分之百靠得住?萬一有個什麼是粵軍打入的人員,不僅事辦不成,方振遠和吳良都會有危險。”

“怎麼會不妥?我們……”李國富正反言爭辯,蔣介石擺手製止了他。“向西、國富,先不要爭辯,這事也不急在一時,可以慢慢商量嘛。”見餘向西和李國富都極力為自己推薦人選,可見用了心,都在為自己出力,蔣介石臉上又綻出了些得意的笑容。要是他知道此時這三人肚子裏打的卻是今後控製廣州,走私便利的歪這些主意,不把這三人當場踢個跟頭才怪。

屋子裏稍微安靜了下來,蔣介石看了看不言不語的何應欽,笑道:“敬之,向西和國富都談了自己的意見,你也說說嘛。”

“委員長。”何應欽知道蔣介石會有此一說,見餘李二人爭辯不休心中好笑,緩緩說道:“策反工作的確是關健之所在,我們當慎之又慎。人選我以為不外乎有三個條件:一是威望。此人必定要是民國元勳,在廣東威望要高,要能服眾。二是資曆。最好是有軍中資曆,且又跟隨過中山先生。畢竟是和軍人打交道,更容易交心。三是派別。不能用委員長身邊的嫡係---這不奇怪,委中長身邊嫡係之人去做工作,反而會讓人產生受利用的感覺。而無所派別,他的話就容易使人產生信服之感。更讓人覺得不是為委員長說話而來,而是為化解危機,辯明形勢而來,則更加有說服力。”

蔣介石聽完又點了點頭,卻麵露難色,直視著何應欽道:“話是有道理,可就叫我為難了---即要服從中央,又不是我的嫡係,還要讓我放心?”

“這也不難,我倒有一個人選---陳天策。”何應欽款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