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七章 齊賢卻敵 第一節 君子館之戰(2 / 3)

此時,在場的曹彬早已羞愧難當。想想自己戎馬一生,一世英名卻毀在這最後一戰上,不由百感交集。

太宗接著說:“曹彬冒失輕進,違詔失律,累我三軍,貶為右驍衛上將軍;米信不遵部署,別道勞軍,貶為右屯衛上將軍。”

太宗又接著說:“潘美西路軍大敗,貶為校檢太保,然則此時正是用人之際,朕仍命你領所部兵馬鎮守三交口。”

潘美俯首:“謝陛下隆恩,臣自當將功補過!”

“王侁、劉文裕,你二人戰時不察大局,折損我一員大將,罪無可赦,王侁配金州,劉文裕配登州。”

太宗將北伐失利之責歸咎於幾位將領,李昉等人也無話可說。

太宗又道:“今日朝議休要再提兵敗之事,當務之急是如何防禦遼軍繼續南侵。朕命張永德知滄州,宋偓知霸州,劉廷讓知雄州。李繼隆在北伐途中,率所部勁旅成列而還,現擢升為侍衛馬軍都虞候,中路軍主帥田重進尚無敗績,擢升為侍衛步軍都虞候。”

散朝之後,太宗再次不理中書省,將樞密院諸位官員召集至崇政殿問話:“諸位愛卿,楊業為國捐軀,代州知州一職暫時空缺,如今邊防危急,何人可任此職?”

北伐各路軍安全撤回的大小將領,太宗皆已將他們派往邊防各州駐守,然代州知州一職頗為重要,若遼軍來犯,代州首當其衝。其知州人選,太宗尚在斟酌之中。

眾官員聽得太宗此言,麵麵相覷。古時中原長城要塞有九,即雁門關、居庸關、八達嶺、紫荊關、楚長城、黃草梁、井陘關、句注塞、平靖關,九塞之中,雁門居首。而這雁門關,便位於代州。

太宗此言,一為讓眾官員推薦可用之人,二為官員自薦。然代州知州一職,且不論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單其前任知州楊業,便足以讓眾人望而卻步。楊業既敗,何人敢守?

“陛下,臣願為代州知州,請陛下成全!”

說話者語聲堅決,擲地有聲。太宗心中一喜,循聲望去,待看清說話者為何人時,心中喜悅頓時消減大半。原來說話者乃樞密直學士張齊賢。張齊賢向來主和不主戰,七年前,太宗初次北伐之時,張齊賢就曾反對出兵。如今二次北伐失利,張齊賢此時跳出來,無疑是在提醒太宗不擅聽納諫,比李昉諸人的言辭批判還要令人難堪。

太宗不禁微皺眉頭,代州知州人選,他考慮過許多人,卻獨獨未考慮張齊賢。

“張齊賢,你一介書生,出知代州,可知肩上責任?”太宗斂容問道。

張齊賢伏地叩首,拱手答道:“身為臣子,應為陛下分憂;高居廟堂,當為百姓解難。邊防危急,臣豈能安居京城,置百姓於不顧?臣願前往代州,抵禦遼寇,靖我邊防,望陛下恩準。”

太宗再看向兩邊,其他人等麵麵相覷,並未提出反對意見,看來他們沒人願意領這份苦差。

“好,張齊賢,朕就讓你出任代州,此番務必旗開得勝!”太宗知張齊賢有治國之能,卻不知張齊賢治軍如何。

雍熙三年(986)七月,太宗授張齊賢給事中、代州知州之職,與都部署潘美共同統率邊境軍隊,潘美率主力大軍駐守並州與三交口,張齊賢統領代州兵馬。

一如太宗所料,是年十一月,遼軍大舉南下。遼國蕭太後親自掛帥,宋國王耶律休哥為前鋒都統,兵發三路,西路軍攻打代州,中路軍與東路軍自幽州出發,分別攻打滿城、望都與瀛州。

太宗已做好迎戰準備,隻待遼軍到來,與其決一高下。兩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朝野上下非議不絕,太宗亟需一場勝利來抵禦輿論,挽回顏麵。

然遼軍雖發,前期卻隻有東路軍與宋軍進行小規模作戰,戰爭之勢不溫不火。蕭太後此舉無非出於謹慎考慮,意在試探宋軍實力,但連吃敗仗的太宗卻有些按捺不住,思慮再三,太宗下令,命瀛州都部署劉廷讓率軍攻打幽州。劉廷讓親自率兵數萬,以賀令圖為前鋒自河北東部北上,揚言攻打幽州。

耶律休哥得到消息後,與帳下將士謀議:“如今宋軍已經無力攻取幽州,此來不過是虛張聲勢。但賊軍勢大,亦不可小覷。速報太後,請得一支援軍。我在前軍與敵將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