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我如何見證一個女人的成長(1 / 1)

吳靜吉

如果你在某個人的家裏、某個組織的辦公室或某個美術館看到薇薇夫人的畫作,請你不要懷疑,的確已經有人開始收藏她的作品了。

從“國語日報社”退休之後,薇薇夫人充滿期待地拜師學藝,一周一次,她的師父“請”求每個同學回家後要繼續作畫;她每天從早畫到晚,每次上課至少交五幅圖畫作業,當她畫畫時,真的是完全投入,樂在其中,是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Mihaly tmihalyi)所謂的“心流”或“福樂”(flow)之感受,難怪她的產量驚人,成長快速,黃銘昌和其他幾個畫家見了她的畫,都會忍不住擔起伯樂的角色,加以指點。

認識薇薇夫人,就是見證“一個女人的成長”。

一九七二年我回台灣在“政大”教書,第一次參加女青年會主辦的校外座談會。與會者有知名心理學家楊國樞、鄭心雄兩位教授,還有一位名滿台灣地區的專欄作家薇薇夫人。由於多年不在國內,我竟然“有眼不識泰山”,不知她的成名事實。她在會中現身說法勸告年輕人不要在乎缺點,她說她的腿上有個疤痕,她不在意,別人也就不在意。待我說話時,我特別希望年輕人了解:薇薇夫人“怡然自處”的建議,便是人本心理學家所推崇的自我實現之適應原則。不過她個人的例子不具說服力,因為她是上帝特別眷顧的那一型——外表條件優良,而腿上的疤痕是小事。這個例子對疤痕長在原本已是不好看的臉上的人,是必須注解的:當事人必須發揮自己的優點,“怡然自處”的原則才能落實。

我們真的是不打不相識。之後不久,我受邀在她主持、鄭淑敏製作的《今天》節目上負責每周一次的“心理與生活”講座,從此我們三人不僅是同事,而且成了知己,朋友的圈子也越滾越大。根據鄭淑敏和樊曼儂的說法,她在朋友中是怡然自處的,永遠與世無爭。然而在剛認識時,她還是蠻在乎別人的評語;於是她盡量在言談、儀表上“未老先衰”——塑造抗戰時期飽經風霜的媽媽形象。年輕好像就會招惹誰似的。

成熟中的年輕就是成長的象征;年紀的增加代表經驗的累積和智慧的成熟,而年輕卻代表活力、好奇、冒險、赤子之心。擁有一顆年輕的心,即使禿頭的男人,也都會洋溢童心未泯的氣息。這樣的氣息形於外之後,整個外表看起來都會比實際年齡小很多。朋友都說:“薇薇夫人越來越年輕,這就是成長的見證。”

一個女人能夠在成熟中年輕,就會有自信;而這些自信、穩定、赤子之心的特質,很快就會感染周遭的人物。在“一個女人的成長”專欄中,薇薇夫人有其獨立自主的立場,卻從來沒有責怪任何一個年齡、性別、宗教等團體或個人。她是樂觀與寬容的。

朋友有難,她永遠不疾不徐地穩定朋友激動的情緒,所以鄭淑敏說:“跟她在一起很舒服。”樊曼儂說:“跟她在一起很愉快。”

那麼,什麼是女人成長的條件呢?首先,女人必須先把自己看作一個有思想、有智慧、有感情的獨立個體,然後再看作女人。這樣的人必須走向自我實現:悅納自己、尊重自己,進而悅納別人、尊重別人;也就是要先悅納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角色,再進一步尊重所有相關的角色及其他人。

一個女人的成長就像一個男人的成長一樣,都需要培養幽默、自處、自信、就事論事、樂於求知、關懷社會等特質;薇薇夫人在這一本書中就是以個人成長的曆程作為參考架構,再以讀者的經驗和她自己觀察的事實為證據,運用散文的方式表達她的理念和建議。

認識薇薇夫人三十年,我真的是看著她“長大”的,希望她的成長例子,能夠增加願意繼續成長的女人之信心、力量、機會和方法。

空巢期或退休,讓一些女人和男人頓失生活重心,度日如年。薇薇夫人卻發揮其赤子之心,實現童年的夢想,朋友都鼓勵她舉辦畫展,和其他希望成長的人分享成長的喜悅,不知道她的師父奚淞答不答應!

【推薦者簡介】

吳靜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畢業後在紐約耶西華等大學任教,並於辣媽媽劇社從事劇場工作多年,後曾任台灣政治大學心理學係教授、係主任等職。目前,除了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和表演藝術工作之外,也在政大開設教育心理學、創造力理論、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等課程。著有《青年的四個大夢》《害羞·寂寞·愛》《人生的自我追尋》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