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的戰爭(1 / 2)

1.欣喜中心存警惕

有一天突然發現車子左前輪需要打氣,經過一家加油站看見立著一架自動打氣機器,停下車察看,發現自己完全不懂如何操作。直覺驅使我請加油站的男孩幫忙,誰知兩三個男孩靦腆地搖頭“不會耶”,此時一個長發飄飄的女孩走來:“我也不會,但我要來試試。”她拿起打氣管蹲在輪胎旁時,男孩們也過來了,我忍不住笑說:“你們男孩都沒勇氣試呀,好像沒有女孩勇敢喲!”

一個男孩似乎不甘示弱地動起手來,女孩幫忙完成,我謝過他們。在車上一路覺得對那幾個男孩很抱歉,我是否太長女性威風了?事實上,心理學家已經做過調查研究,年輕男性的確有越來越多“女性化傾向,性壓抑升高”的現象,而女性卻有“獨立性增加,情緒失調,性壓抑降低”的現象。這受父母教養的態度和社會變遷的影響。

雖然我無心諷刺了加油站男孩們幾句話,卻是很高興看見兩性走向“整合型性格”的趨勢。因為我一直認為男性帶有傳統女性特質和女性帶有傳統男性特質的人,不但自己可以活得好,他們旁邊的人也可以活得好。

我為女性在幾千年的壓抑、委屈下逐漸自覺、獨立而欣喜,但也想到曾經在《讀者文摘》上讀到一篇《女性不要太威了》,其中提到很多女性說“現在的男人沉悶無味,他們意氣消沉,無精打采”,缺乏我們曾經認為是男性的特征──特殊的活力、生命力、熱忱、自尊心。

女性在欣喜當中,最好心存警惕,不要太過偏激,男人都無味時,這世界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在考慮到“男女平等”這個問題的時候,期盼的一定是男女和諧相處,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希望男女競爭激烈,誰非要把誰壓下去不可,因為被壓製的一方永遠是要反抗的。人類隻有男女兩性,任何一性成為弱者,都是人類生活的大缺陷。

2.自信才有平等

和一位來訪的女記者談到自己對服裝的看法,以及穿衣服的習慣等,她突然問我:“你覺得女孩子選擇服裝,要不要以男朋友的喜惡作為取舍的標準?”因為她發現不少女孩隻由於男朋友不喜歡,就放棄自己原來喜歡的衣服。

本來這純粹是個人的問題,更何況男女相戀的時候,也會相互取悅對方。但如果過分地以取悅對方作為維護雙方感情的唯一力量,就似乎還沒脫“第二性”的心態。傳統的男女之間,男性若看女友或妻子的喜好行事,就會被同伴譏笑,反之才是大丈夫、男子漢;女性若看男友或丈夫的喜好行事,就被稱讚有福氣,人家那麼愛他,反之男性可以根據這一點而移情。

這種心態延伸的結果是,很多女孩在戀愛時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也失去自信。有一些類似的例子是,女孩明明清白,甚至還是第一次交男友,但男孩卻根據他聽來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硬指女孩“一定”“曾經”如何如何。女孩則肝腸寸斷,委屈悲痛,不知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

我覺得一個有自信的女孩不必接受這樣的折磨,她得了解,今天男女雙方絕對是站在平等的地位,男性愛她就得尊重她、相信她,她不必做任何證明。如果對方不能相信,老實說這種愛也沒有“爭取”的必要,因為對方純粹隻站在擔心“吃虧”的心理,究竟有幾分愛頗讓人懷疑。

這種了解和自信,不是一個以男友喜惡選擇自己服裝的女孩能具有的。一個女人要活得好,首先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剛愎自用固然討人厭,完全聽人擺布也太可憐了。我很喜歡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在《愛·被愛》(Loviher,中譯本遠流出版)這本書裏說的,不必事事聽別人的意見,“愛能聆聽它自己的需求,欣賞它的獨特性”。

自信不是矜持,不是驕傲,是對自己的肯定,是相信自己是個獨立完整的人,即便不談戀愛、不結婚,也無損自己的獨立、完整;而在戀愛和婚姻中,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獨立和完整。

3.雙重標準下的反省

關心女性問題的知識分子,最近一定會注意到有幾本雜誌不約而同地談到關於職業婦女中女主管的種種情況,包括占的比例、主管和部屬對她們的看法,還有她們的處境和心態等。

有幾位大專女學生向我談起時,覺得“好惶恐”“好複雜”“好可怕”,但也有人覺得“不服氣”“不公平”。這些將來可能成為“接棒人”的女孩,已經開始感受到職業婦女不單純的生活形態了。

本來職業婦女的擔子,一頭挑的是照顧家庭,比有職業的男性就要雜一點、重一點,更何況社會、家庭對婦女和男性的要求,很多地方還是有雙重標準的。

《天下雜誌》曾用醒目的小方塊,刊出美國加州大學企管所的研究發現,一般人用截然不同的形容詞來形容男主管和女主管,而其中有些形容詞並不限於主管,簡直是可以用在很多層次的男女身上,像說男人是有進取心,女人則是得寸進尺;男人是立場堅定,女人則變成剛愎自用;男士是敢說話,女子則為大嘴巴;男人守口如瓶,女人則神秘兮兮;等等。這使得女性在職業崗位上多了不少挫折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