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生活內容貧乏,則搜索話題自是苦事,無中生有得花多少力氣!所以根本問題還是充實生活。水庫有水,水龍頭一開自然會源源流出。因此,怎樣把中年夫婦的親密度維持得不冷不熱,就需要女人運用成熟的智慧加以觀察、分析,謀求對策改善了。

有位朋友的對策是拓展自己的生活,她常逛書店找書看,常和朋友看展覽和表演,參加女性成長社團,學習新東西。雖然沒辦法拉著丈夫同行,但至少她在餐桌上有話可說。

6.中年媳婦

很多中年女人正在慶幸孩子長大,她們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忽然發現她們要重新麵對“媳婦”這個角色而難以適應。這些女人大都是結婚後,立刻或幾年後就過小家庭生活,一直是當唯一的“主”婦,掌家中之權。雖然也有公公婆婆,但公婆那時還是中年人,有自己的配偶和家庭,媳婦的責任不重。

一旦步入中年,公公婆婆已老,若其中一位過世,照顧留下的老人家當然是兒媳這一代的責任了。有的會把老人家接來同住,媳婦當然比兒子有更頻繁、更密切的機會和老人家接觸。如果是公公還好,若同住的是婆婆,就應了“一個家不能有兩個女主人”的警語,情況嚴重的甚至鬧到家人感情惡絕,家庭碎裂。

不少中年媳婦抱怨,年紀一大把了還要忍受小媳婦似的委屈,絕不能接受。有的責怪丈夫窩囊,那麼大的人還要受母親控製。有的氣憤婆婆來同住後,逐漸奪取掌家大權。總之,原本平靜的小家庭就因多了一個人而風波迭起,雖然這個人與自己有嫡親的血緣關係。

這是中年女人這個階段的“情結”之一,養兒育女辛苦半生仍然不得將息,又挑上另一副擔子。何況照顧老年人絕不像照顧孩子那麼有趣,更何況這個新“入侵者”還有奪權的可能,於是先在心理上就有千百個不樂意。

但是任何事的苦與樂都在一念之間,這個“念”可以左右人的心情和行為。有一個聰明的中年媳婦在了解和婆婆同住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後,她主動交出家中大權,處處尊重婆婆,卻不放棄個人生活的自主權。她開朗而誠懇地在事前和丈夫做了徹底的溝通,堅定地告訴婆婆他們小家庭的生活習慣,其中包括她自己外出進修及休閑的時間。剛開始婆婆不能完全接受,但媳婦給了她足夠的尊重和權力,婆婆漸漸明白全盤接受是最好的。

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中年女人隻要想想,自己不久可能會走上和婆婆類似的路,就會平心靜氣地就自己的情況和婆婆、丈夫及孩子共同商量出一個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方法來。

7.遭遇極大悲苦時

早已把“中老年時遭遇極大悲苦,要用怎樣的態度麵對”列在《一個女人的成長》中了,但是我萬萬想不到竟然要在自己親身曆練以後來寫。

專家調查過,對中國人來說,喪失子女造成的心理壓力占第一位,平凡的我怎樣衝破這壓力再度麵對現實?我無法描述那掙紮之苦,但我的確衝出來了。

首先我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我想,五十年、一百年後,今天地球上的人還有多少是存在的?人離開這世界隻有早晚的不同而已。朋友在淚眼相向時告訴我一個故事:一個婦人求佛救她垂死的母親,佛說“你去要三粒芝麻來,但必須要那人家從來沒死過人的”。當然,那個婦人空手無得。莊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讓我了悟,大自然的運轉人絕對無力左右。

其次是用“以毒攻毒”的土法療心傷,多讀、多聽、多看人世間悲苦的事實,知道自己絕不是世上悲苦第一人,就不會有憤恨、不甘、不平。心上的傷口仿佛用鹽“殺”過一樣,慢慢地愈合。疤痕永不會消失,悲慟是一輩子的,但可以麵對剩下的人生了。

最後要強調的就是我常談的“讀書”,除了親情、友情的支持以外,書擁有一股極大的力量。可以從不同的書裏得到徹悟、認同或安慰,可以隨時握抱在懷,可以對它沉思或痛哭!音樂則可以加強心靈紓解的力量。當然這些都純粹是我個人的經驗,也隻是釋放心靈痛苦的方法之一。

中老年遭遇極大悲苦時,和年輕時最大的不同可能有兩種極端現象:一是把年華逝去的哀傷加上去,結果把自己壓到崩潰;二是經過生活曆練後的睿智和豁達,使人生境界更加提高,後者就是成熟。

特別要提的是,我雖遭遇人生的極悲極苦,仍然要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除了親人和友人以外,還多了很多讀者與觀眾的關懷和支持,我要把對他們的感激化為對上天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