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傳統封建統治無為而治的理念,魯若麟一直信奉大政府的策略,將管理滲透到了每個地方,方方麵麵。島民對將軍府的管理也正在形成習慣和依賴,統治的基礎正在慢慢的夯實。
傳統的封建社會官府的統治最多做到縣一級,下麵的鄉鎮都是依靠當地的名門望族、世族鄉紳來維持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
這也造成了朝廷和士紳階層的合作與對抗。
朝廷實力和威望比較強大的時候,士紳階層比較服從中央的統治,隻能在規則下攝取自己的利益。依靠與這些士紳的合作,朝廷可以有效的動員民眾、收取錢糧賦稅,而且不會有太大的統治成本。雙方的合作可謂相得益彰、各取所需。
在這個過程中,依靠強大的朝廷,國家建立起了穩定、和平、安全的社會環境,士紳階層開始逐步壯大。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皇權也不再是絕對支配性的力量,士紳階層已經有了和皇權抗衡的資本。兼並土地、官商勾結開始成為常態,利益的分配格局開始向士紳階層傾斜,王朝開始衰落。
當朝廷衰落後,士紳階層就會將本屬於官府的利益收入自己的囊中,對官府的政令陽奉陰違,造成中央政府收入減少,動員能力下降。一旦遇到災人禍,失去地方支持的朝廷就會土崩瓦解,改朝換代。
所以按照封建王朝的治理模式,地主階級是王朝的核心力量,大量中地主階級和自耕農是王朝穩定的基石,地方士紳則是朝廷與地方的紐帶。一旦這個紐帶開始大量喪失作用,並且與朝廷產生對立,王朝的根基就會被瓦解。明王朝滅亡就是中地主和自耕農在災人禍下大量破產,眾多財富向權貴士紳階層集中,社會穩定結構瓦解,王朝失去了賴以維持的財力、人力來源,最終無法維持統治而滅亡。
想要避免與其他人分享統治權,就要將政權深入到基層,雖然消耗的管理成本、人員開支會成倍增加,但是穩定性和動員能力卻大大增強。
政權對財富與資源的動員、調度能力是衡量一個政府強大與否的關鍵。
很多人張口就是華夏億萬子民,何懼區區建奴。大明朝確實有海量的人口與財富,但是這些資源都掌握在了高官權貴、宗室文人、地主鄉紳手中,朝廷想要從他們手中征集和調度資源異常困難。所以明王朝看似強大,但已經是有勁使不出來了。
建奴卻恰恰相反,雖然人口少,但是動員能力強,隨時可以調集全國人口參戰,在局部戰場甚至比明朝更占優。
所以魯若麟絕對不會把管理權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哪怕這樣管理成本會更高。
這樣的結果就是管理上更加細化和繁瑣,需要的管理人員也就會更多。在沒有大批忠誠於自己的合格管理人員前,再大的地盤魯若麟也治理不下來。因此魯若麟沒有盲目的擴張地盤,而是老老實實的龜縮在白翎島猥瑣發育,隻有當合格的軍政人員大批量、持續性的培養起來之後,魯若麟才會考慮擴張的事情。
現在的白翎島就是一個草台班子,相應的職能部門都沒有建立,全都是魯若麟指派人員臨時管理,沒有形成製度和權責劃分,就是因為管理人員的短缺。
好在崔永建還是有理想的人,換成其他清高的文人,早就大批特批魯若麟亂施政、胡作為,撂挑子不幹了。
崔永建在這樣密集的工作中成長的飛快,他感覺自己的能力比起在朝廷做官時有了大大的提升,處理起事情來也更加得心應手,這種成就感令他迷醉,也許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就在魯若麟為人才頭痛的時候,回到鬆江的賀晚霞見到了輕語樓的鄧媽媽。
故地重遊,曾經依為港灣的輕語樓此時卻感覺像一個牢籠,幸好自己脫身而去,重新獲得了自由與安寧。一時之間,賀晚霞心中滿是感歎。
鄧媽媽看著眼前的賀晚霞,眼中露出了驚訝的神情。
去白翎島轉了一圈的賀晚霞整個人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外表的變化還是其次,衣著不是十分華麗,但是特別幹淨。人也比在鬆江時胖了一圈,臉色紅潤了不少。但是最主要的是氣質與精神,完完全全就是翻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