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的選址一般盡量靠近原材料產地,一來提高效率,二來節約成本,濟州島目前幾個大型的產業如毛紡、成衣、肥皂等,羊毛和棉花的原材料一個在北方草原,一個在大明江南,相對距離來江南更近一些,原料的獲得也相對容易一點。
北方雖然有吳襄幫忙收購羊毛,但是那邊後金是扛把子,加上時常有戰爭發生,原料的供應上並不是很穩定。所以在毛紡工廠搬到濟州島後,魯若麟將毛紡廠的重心又調整到了棉布上麵。
魯若麟大規模的擴大棉布生產,一方麵是自己的成衣廠就可以消耗大部分,另外一部分還可以出口,大明、朝鮮、日本等都有非常旺盛的棉布需求。魯若麟的紡織廠因為采用了新的工藝和設備,加上規模效應,不但質量比大明的棉布好,價格還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產量大太多了。
但是出於互利互惠的原因,魯若麟的棉布並不往江南銷售,以免衝擊當地的家庭式和中型的作坊。何況魯若麟產出的布匹根本就不愁賣,就沒有必要到江南去拚價格了。
現在紡織廠和成衣廠的工人已經有近兩萬人了,這樣規模的工廠,別是大明了,全球都沒櫻綿延的廠房在濟州城靠近中央山地的一側一字排開,蔚為壯觀。而且施工隊還在不斷的新建廠房、道路,還有配套的宿舍、食堂等,這裏將是濟州島的工業區,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濟州島的南部,大片的曬鹽場也開始新建,相比起白翎島的打鬧,這裏的規模更加龐大,將綿延數公裏,產出的海鹽也將是海量的。這些鹽除了用來食用之外,也可以用來做生產原料,不過魯若麟現在手上缺乏這方麵的人才,目前的主要用途還是食用和食品加工為主。
隨著濟州島的開發步入正軌,速度也徒然加快,對各種物資的需求也愈發龐大,濟州城的貿易開始變得興盛起來。
朝鮮因為與濟州島靠的最近,依然是濟州島的貿易大頭,不過他們的交易物資主要集中在糧食、日雜、礦產、藥材等初級原始材料上麵。大明江南那邊的貨物就要豐富的多,棉花、糧食、瓷器、絲綢、茶葉、鐵料、油脂、燒堿等很多,幾乎是供不應求。
濟州島除了自己的產品外,也做轉口貿易,從中賺取差價或者收稅,因為這裏離大明的江南更近,大明江南的貨物已經開始主要往這裏輸出,不再跋涉到白翎島了。但是白翎島作為北方的重要貿易中轉站,輻射大明北方和朝鮮漢城等核心區域,甚至包括後金,地理位置還是非常重要的。現在那裏依然是大量物資的集散地,濟州島生產的貨物也要越那裏再往北方銷售,北方的物資也會從那裏往濟州島銷售,兩島之間貿易往來頻繁。
木浦港作為兩島之間的一個節點,魯若麟的前期建設並沒有白費,朝鮮看到其中有利可圖,已經同意將白翎島和濟州之間的木浦、群山兩港作為貿易中轉站,大大保證了兩島之間的航線安全,也加大了各項物資的進出,這條航線已經可以稱為黃金航線了。
魯若麟對於濟州島持比較開放的貿易政策,大批的大明和朝鮮商人開始蜂擁而入,更加加速了濟州島的開發和繁榮,也刺激了兩地的出海活動和造船業的興盛。魯若麟也在濟州島興建了造船廠,但是造船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隻能著眼於未來,不能解一時之急。
現在濟州島最緊俏的商品就是海船,魯若麟手底下已經有大船隻50多艘了,依然不能滿足日益繁盛的貿易和運輸需求,有時還不得不租用客商的船隻來進行運輸。好在眾多商饒到來緩解了運輸的壓力,哪怕是大明的海禁依然不能阻止那些商人對利潤的追求。在徐家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沿海豪門大族開始來到濟州島經商,有時候甚至能看到江南的水師戰艦,這幫人也算是神通廣大了。
在魯若麟的重金懸賞下,水泥終於試製成功了。島上的一批窯工按照魯若麟的思路,試驗了無數次,終於拿出了可以實用的產品。以前一直不能成功是爐溫一直達不到要求,後來在魯若麟的指點下,燒製了焦煤,改造了窯爐的結構,增加了鼓風、空氣預熱等措施,大大的提高了爐內溫度,再試驗了各種配比,燒出了合格的水泥。為此魯若麟不惜重獎了這批窯工,因為魯若麟等水泥的麵世等的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