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格拿著從朝鮮收集來的魯若麟情報回盛京向皇太極做了詳細的回報。
皇太極對皮島戰事失利很是失望,皮島就像一個卡在喉嚨裏的魚刺,不致命,但是讓人很不舒服。本想借著征服朝鮮的機會順勢拿下皮島,不曾想半路殺出了興漢軍,使得滿清無功而返。好在損失的大多是朝鮮的軍隊,隻是目標沒有完成,後顧之憂沒有解除,現在更增添了一個對滿清敵視的興漢軍。
仔細查看朝鮮整理好的興漢軍情報,皇太極有些頭疼了。
興漢軍短短幾年的時間就發展壯大到了敢在野外與滿清一戰的地步,比明朝的大多數軍隊都要強的多。更主要的是,在朝鮮看來興漢軍最厲害的還是會賺錢。
去過濟州島的朝鮮人無不對濟州島如今的繁華富庶感到震驚,濟州城的規模比漢城還要大,更加的朝氣蓬勃。濟州城人煙鼎盛,工商業異常發達,玻璃、肥皂、鐵器、布匹、衣服等暢銷海外,依托海上貿易,為魯若麟賺取了海量的財富。
依托豐富的財源,興漢軍的裝備異常奢侈,而且火器非常多,也很犀利。戰艦更是火炮眾多,縱橫大明北方海域無敵手。依照朝鮮的情報,興漢軍大約有4萬餘人,全部訓練有素,戰鬥力不容覷。
作為一個陸地政權,滿清對海洋是非常陌生和畏懼的。以前明軍隻要盤踞在島上清軍就無可奈何,這也是皮島能夠逍遙至今的主要原因。但是皮島除了有海上險,其他的不值一提,形成不了什麼威脅。
但是興漢軍則不一樣,滿清已經在他手上吃了兩次大虧了。對於這樣一個新心敵對勢力,皇太極覺得應該引起重視,所以他招來了範文程,令他安排密探混入濟州島,詳細查探興漢軍的情況。
回師濟州島的魯若麟開始加大軍隊方麵的投入和建設,滿清已經開始壯大了,以魯若麟現在的兵力與滿清爭鋒是絕對不夠的,必須擴軍備戰。
人口和地盤永遠是魯若麟關注的重點,濟州島離大明北方畢竟還是稍微遠零,想要發展壯大,北上搶占地盤是必須的,到那個時候,僅憑海軍肯定不行,陸軍的規模必須擴大了。
濟州島的人口還在持續的增長中,津、鬆江、登州成了主要的輸出地。北方是因為戰亂和饑荒,人口大量外逃,為人口買賣創造了大量的機會。南方則是商人們主動收納貧苦農民送往濟州島做工,大量的工廠始終缺乏工人。
濟州島的買人政策一直都在執行,現在已經有成集團的武裝力量在北方收集難民往白翎島送,從中賺取差價。特別是河南到山東的運輸線已經形成了規模,每都有大量的人口從這裏發送到濟州島。
津港作為後起之秀,因為名聲在外,流民主動前來投靠,同樣有大量的難民隨船送走。即使魯若麟拚命的吸納人口,但是比起大明多如牛毛的流民來,仍然不值一提。
趁著大量的人口補充,魯若麟將軍隊再次擴充了一萬人,現在興漢軍總兵力已經有近五萬六千人了,按照魯若麟治下的人口算,快要接近十分之一了。如果不是工商業發達,絕對不可能養這麼多的兵。那些窮兵黷武的當然不能比,遊牧民族的全民皆兵也比不了,但是魯若麟麾下的軍隊都是按照精兵來養的,這就比較恐怖了。
新招募的一萬士兵包括五千火槍兵、三千弓弩手、兩千炮兵。濟州島的火炮技術已經有了不的進步,輕便的隨軍火炮也研發出來了。這種火炮口徑不大,全銅炮身,還有鋼製的輪式炮架,方便拖校
因為沒有液壓製退係統,工匠們利用彈簧進行製退,後坐力的影響明顯減,射擊精度和射擊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得益於濟州島的鋼製軸承,火炮的拖拽隻需要一匹馬就可以了,必要時幾個人也可以拖動,機動性大大提高。
濟州島的定裝火藥早就已經顆粒化,而且一直在優化火藥配比,威力比其他地方的火藥都要大得多,也更容易保存。所以別看這個步兵炮口徑不大,威力可不。特別是射程比大明的所謂紅衣大炮也不差,在兩軍對壘時可以有效的壓製敵軍的火炮。
弩炮在上次的京師之戰中表現出色,這次部隊規模也得到了加強,在對付密集隊形時有很好的殺傷效果。
兵種的增多也意味著需要更加專業的士兵,還有相互之間的配合,所以興漢軍一直在進行針對性的訓練,磨合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