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人才選拔製度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的。
秦漢以前,官位是世襲的,就是所謂的世卿世祿。因為貴族壟斷了知識的傳播,平民百姓是沒有機會做官的。
孔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的有教無類開創了知識下沉的先河,使得知識開始平民化。大量的庶民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有了更上一層的可能。
秦朝的軍功授爵體係雖然使得平民也有機會授爵,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缺乏教育機會的他們依然難以獲得真正的實權官職,官僚機構依然掌握在傳統貴族手鄭
漢朝開始的察舉製度對中央政府的人才選拔是一次有益的進步,給了眾多有才幹的士人晉升仕途的機會。而且察舉製度裏的考試環節對後世的科舉有著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但是察舉製度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太大,任人唯親、唯財、唯勢的情況在後期愈發嚴重,是後來門閥形成的重要原因。
為了擺脫對門閥世家的人才依賴,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製度應運而生,這才開啟了官僚階層的平民化。隨著宋明科舉製度的不斷完善,為大量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很好的緩和了社會矛盾,累世大族得到了抑製。
科舉製度也大大加強了文官在朝廷裏的統治力,宋明時期的重文輕武正是文官勢力大增後的一個體現。
首開公務員考試製度的華夏在人才選拔製度上無疑領先了西方世界上千年,對於維護華夏的大一統是非常有益的,間接推動了華夏文化的繁榮。
但是科舉製度從最開始的多科並舉、專業人才眾多逐漸變成了經學、文章做主導,選出來的官員都是一幫經學家和文學家,專業性官員反而鳳毛麟角了。
文科生統治朝堂的後果就是打壓和歧視其他一切異己,理科、工科、商學、軍事等一切非文科類都被他們壓製,一家獨大。
這也造成了華夏自秦漢以後兩千年科技進步緩慢,製度改革更是很,依然在秦始皇製定的框架內打轉。無非就是修補,在矛盾無法調和時,每三四百年來一次改朝換代。
在這樣的人才選拔製度之下,大量擁有其他賦的人才被埋沒,這導致除非賦異稟,很多需要專業性知識和綜合能力的部門,實際權力都由升遷無望的吏員們把持。大部分官員甚至離開了專業幕僚就根本沒有辦法理政,地方官府尤甚,用後世的話就是高分低能。
過分強調經學文章使得華夏的朝堂成了哲學家的戰場,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其他學科和人才都被拋棄了。
一本論語治下,文官就是全能全才。這種理論是很有市場的,專業人才從事專業事情的理念被他們忽略了。
當然存在即合理,文官的壯大是統治者自己的選擇,諸多因素結合的產物,本質上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隻是最後尾大不掉罷了。
在魯若麟的論調裏,人才可以分為技術性和管理型,以及綜合型。管理型人才的職能在於統籌協調、調度指揮、統領全局。技術型人才專於某項技術,是各個行業的精英。綜合型人才是掌握技術的管理型人才,也是最難得的。
興漢軍能有如今的局麵,各種類型的人才均衡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最主要的是魯若麟對人才的定義完全超出了李富川等饒認知。
不同於大明將那些拔尖的讀書人稱為人才,在興漢軍,隻要是在各行各業裏拔尖的都可以稱為人才。他們可以是工人、醫生、老師、水手、工匠、軍人、農民,當然也包括官員。人才的定義是比普通人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甚至可以改變一個行業,引領時代的發展。
就比如徐班,他的很多發明和創造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並且因為他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將很多經驗性的技術轉化為了文字,可以使技術得到更大的推廣和應有,對整個行業的引領作用是巨大的。他的價值對於魯若麟來,比一個狀元都高。
大明人口億萬,又有多少個徐班被埋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