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下來與滿清正式開戰,奪取遼南的好處有這麼幾點。
一是擴大地盤,提高自身實力;
二是方便生產,靠近原材料和銷售市場;
三是削弱滿清的實力和發展速度,為以後消滅滿清做準備;
四是可以更方便獲得大明的人口和資源;
五是可以將影響力正式滲透進大明,培植下屬勢力和盟友,發展壯大。
既然好處有這麼多,為什麼不做呢?如今濟州島的高速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主要是資源、人口、土地、人才限製了興漢軍的擴張,爭取更大的空間成為發展的必然。
在興漢軍的發展方向上魯若麟是有兩個選擇的,向南和向北,對此參謀司也仔細分析了各自的利弊。
如果向南,會遇到下麵幾個問題。
首先是目標地域的選擇。
如果攻打大明的南方地盤則與魯若麟設定的想法不一致,因為很難在南方站住腳跟,會麵臨南方傳統勢力的圍攻和排斥,對發展非常不利。
其他適合發展的地方就是台灣和東南亞了。台灣目前有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及鄭芝龍,本來西班牙人曆史上應該被趕走了,不過這個時空因為有與濟州島的生意維持,生存狀況還可以。
奪取台灣就意味著需要與鄭芝龍徹底翻臉,陷入持久的拉鋸戰。對於嚴重依賴海上貿易的興漢軍來完全得不償失,何況現在興漢軍的水師擊敗敵人或許不是太難,但是想要控製住龐大的南方海域,還力有不逮。
更重要的是魯若麟並沒有像鄭芝龍那樣從福建等地移民的能力,目前興漢軍的人力資源嚴重缺乏,開發龐大的台灣島沒有足夠的人手,反而會拖累興漢軍的發展速度。
至於東南亞更不現實了,路途太遙遠,而且中間有太多其他勢力,意外因素太多,至少現在魯若麟沒有南下的想法。
在這個亂世想要爭霸,地盤很重要,但是人口更關鍵。作為東亞最大的人口國家,大明的人力資源是最豐富的。但是大明南方相比北方還是要安定一些的,大規模的移民還很困難,隻有北方流民最多,是最適合擴大人口的,所以魯若麟將興漢軍的發展方向定為先向北。
對於如何加入明朝這個體係,魯若麟也是經過了一番考量。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上市企業,雖然重病纏身,但是老大的麵子還是很值錢的。曆史上即使是到了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封官賞爵都沒有泛濫,那種大肆封官、賞賜爵位是到了南明才發生的。所以魯若麟如果主動提出想要投靠明朝,按照明朝現在的處境有很大的可能會接受,但是想要引起多大的重視就很難了。
如果隻是一個芝麻大的官對興漢軍進軍大陸作用不會很大,估計對一些不明情況的地方官員來,十有八九會把興漢軍當做想要沐浴皇恩的海外土鱉,順便把興漢軍伸向大陸的手當做肥羊來做掉。
所以魯若麟才會想到先和滿清幹一場,把旅順地區搶下來,有了這樣一個大大的投名狀,再向明朝伸出橄欖枝,到時候的待遇肯定就不一樣了。而且憑借從滿清野人手裏啃下一塊肥肉的硬實力,相信也沒人敢把興漢軍不當一回事了。
明朝軍隊地位之所以比文官低,被文官控製住了後勤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當然到了這個末世,武將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文官已經不太敢像以前一樣驅使他們了,因為武將們在缺乏錢糧物資的時候已經學會了自己去搶。而且為了拉攏武將們打仗,文官們已經不怎麼敢處罰他們了,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武將們也正是看透了這一切,越來越跋扈了。
即便如此,明朝的武將也沒有成為軍閥掌控一地,除了有這樣傾向的關寧軍。即便是強大如關寧軍也不過是掛著邊軍旗號的遼東軍事利益集團罷了,還不敢公然自立,仍然受到朝廷的一些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