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麟和崔永建相互之間慎重施禮,代表了崔永建正式回歸。
以前崔永建隻是給魯若麟幫忙,雙方是合作,嚴格意義上並沒有隸屬關係。
現在則代表崔永建認魯若麟為主,成為了魯若麟的下屬。
“臨江,你來得正好。你也知道,遼南那邊千頭萬緒,事務繁多。我又可能長期在那邊坐鎮,大海打仗還行,要他管理具體事務就不行了。我有意讓你去遼南坐鎮,除了軍事上的事情你與大海商量著來,其他的事情都由你負責,你看如何?”魯若麟需要一個能統籌遼南事務的人,崔永建就比較合適。
現在遼南那邊是由王大海統管,不過行政上確實不是他擅長的,已經多次來信希望魯若麟安排一個人來接手,隻是魯若麟苦於沒有合適的人一直沒有做安排。
遼南那邊是目前興漢軍的重中之重,隨便派個人過去要是不能服眾,反而會壞事,所以這個人選必須慎重。如果實在沒有人魯若麟準備開春前自己再過去坐鎮指揮。
現在崔永建來了問題就很好辦了。
崔永建本身就是行政官員,管理經驗豐富,最重要的是在興漢軍體係內崔永建的資曆是絕對足夠的。
別人去遼南,那些官員們,特別是軍隊中的老資格可能會不太聽話。但是崔永建去了則不會,即使崔永建把王大海叫過來訓幾句,王大海除了心裏不爽也不會多什麼。雖然這種情況應該不會發生,但是也可以明崔永建在興漢軍中的地位。
有時候資曆這種事情真的很微妙,很多人覺得是倚老賣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是非常有用的。與資曆相伴的還有經驗、威望,隻是因人而異罷了。
“遼南?沒有問題。”崔永建點頭道。
對於這個任命崔永建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可以主政一方,魯若麟又願意放權,還是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的。
“我現在任命你為大都督府長史,你可以在興漢軍內招募自己的屬下,隻要他願意,你都可以帶到遼南。因為這邊人手也緊缺,我隻能給你十個名額,怎麼樣?”魯若麟知道新官上任,沒有自己人幫襯很難打開局麵。
崔永建好歹也在興漢軍裏呆過幾年,要沒有自己喜歡的屬下肯定不可能,誰夾袋裏沒有幾個自己人呢?
對於屬下拉幫結派這個事情魯若麟看的很透,這種事情肯定是杜絕不聊。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人都喜歡與自己習性、性格、愛好相似的人一起。再加上什麼同學、同鄉、親友之類的,總可以找到一個切入點拉近關係。
而官場上單打獨鬥是很難成事的,有一些誌同道合的一起才能走的更遠、更高。
魯若麟的原則是隻要不是拉幫結派、打擊異己,或者通過組織型團體損害興漢軍的利益,魯若麟都會保持寬容。
但是如果哪個團體的體量過大,魯若麟就不會容忍。
大明和朝鮮就是明顯的例子,黨爭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的運行和發展了。而且已經從單純的政見之爭發展到不論是非對錯,隻按站隊來劃分敵我的地步。
好在興漢軍目前體量還,暫時沒有這樣的顧慮。
“我在家鄉的時候也發現了一些人才,這次也把他們帶過來了,能否讓給他們也安排一下?”崔永建這次回來可不是一個人,帶了十幾個年輕人,監察司特意彙報過。
“看,是個什麼情況?”魯若麟頓時來了興趣。
“這些人裏有幾個是我的族人,其他的都是家鄉的親友。朝廷的官職有限,而且都由那些大族把控,很難有其他饒出頭機會。這些人聽我要來興漢軍,都要求一同請來,謀個前程。”崔永建沒有隱瞞,這些都是在朝鮮體製下沒有什麼機會的貴族,很有可能都是些庶子、旁支之類的。
“這些人可靠嗎?”這個問題是最關鍵的。
“都是對漢城不滿的,當然也是為了給自己找條出路。至於是否忠誠,這個誰也不能保證,隻能邊走邊看了。”崔永建也沒有瞎打包票,沒有足夠的利益牽扯,談忠誠太膚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