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滄州李家莊的盧象升收到了來自京師的聖旨,準確的是前後兩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是盧象升在擊敗杜度後向京師報捷,麵對如此大勝,京師自然歡欣鼓舞。崇禎和內閣難得的高效了一把,將盧象升剝奪的兵部尚書銜又還了回來,並且蔭一子為錦衣衛世襲千戶,另有其他錢財賞賜。至於具體的封賞,等到戰事結束後再另行定奪。
聖旨裏崇禎難得的將盧象升好好的誇獎了一番,希望他能夠繼續努力打敗入寇的清軍。至於殲滅入關的清軍,崇禎也知道絕對不可能,現在的他早就不是當初那個任文官們忽悠的白了,隻希望能夠打壓清軍的囂張氣焰,將他們打疼了、打怕了,不敢再輕易入關就不錯了。
崇禎的肯定確實讓李家莊的士氣明顯都高漲了起來,盧象升這幾的臉色都好了不少。特別是跟在盧象升後麵不遠處,由高起潛統領的關寧軍,得知盧象升獲得獎賞後,更是像吃了大便一樣惡心。
當初分兵的時候,高起潛就將盧象升手上最有實力的關寧軍拿走了,本意就是給盧象升一個難堪,讓他無計可施、無功可立。沒成想津的黃濟要死要活的非要跟著盧象升,高起潛得到的消息是,盧象升的兩次大捷黃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盧象升前後斬殺了四千多韃子,損失卻微乎其微,這就讓高起潛妒火中燒。
同時他又暗罵黃濟不曉事,寧肯上盧象升那條破船也不願意到自己這邊來,否則這些功勞將都是自己的。
跟著高起潛的關寧軍態度也開始曖昧起來,武人都是靠實力和功勞話。以前大家都願意聽高起潛的,一來是因為大家都是熟人,還有交情在。二來高起潛手上有錢有糧,後台又硬,不怕被人陰了。
可如今看起來盧象升不但過得很滋潤,而且手裏的韃子首級越來越多,關鍵是自身損失還少,這就讓那些關寧軍有些吃味了。他們大老遠從遼東趕過來,自然是希望能夠賺些功勞的。早知道在盧象升手底下可以這樣輕鬆的賺取功勞,他們其實是可以抗命繼續跟著盧象升的。反正隻要不是造反,朝廷對他們這些手握軍權的軍頭還是多少有些忌憚的。
高起潛看出了些許苗頭,立馬又是酒又是肉的賞賜全軍將士,還經常宴請將領,大打感情牌,總算是將軍心穩定住了。
不過盧象升的好日子還沒有過幾,南邊就傳來了多爾袞攻破濟南,屠殺十餘萬百姓,活捉德王一家的消息。
盧象升得到消息後氣急攻心,當場的暈厥了過去。
醒來後,盧象升嚎啕大哭,痛罵自己無能,致使百姓蒙難,親王被擄,朝廷蒙羞,甚至想要立馬提兵南下解救德王。
隻是這個想法很快就被黃濟和楊國柱他們勸阻了,實在是他們的實力不濟,麵對多爾袞的十萬大軍,堅守李家莊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清軍不來攻城,再想辦法追擊也不遲。
這時,黃濟提出了一個想法,用手上的滿清俘虜去換德王一家人。
如今盧象升手上有六百多清軍俘虜,這是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明軍少有的重大戰果。正是因為有這六百多俘虜的存在,朝廷的嘉獎聖旨才會來的這麼快。畢竟首級可能作假,但是俘虜是做不了假的。
這些俘虜最後的下場很大的可能是送到京師遊行示眾,然後被獻祭太廟後處死。如果能夠用這些俘虜把德王一家換回來,至少從麵子上講崇禎肯定是願意的。
雖然崇禎打心底裏厭棄那些封在各地的王爺,正是他們巧取豪奪、貪婪無度,讓大明的地方百姓苦不堪言。但是作為朱氏一族的族長,崇禎不得不顧及下宗族的態度。如果在他的治理下,貴為王爺都會被外族擄去,對他的聲望將是重大的打擊。
隻是用俘虜換親王這種事情以前畢竟沒有前例,朝廷是否同意,滿清是否願意,具體如何實施,都是個大問題。
對於滿清來,俘虜明朝的親王,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情。至少在打擊明朝的信心、提振滿清的士氣上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事情真正有決定權的還是皇太極,但是如今在大明關內,與關外溝通不便,這就要看多爾袞如何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