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俘虜換德王(2 / 3)

如果可以選擇,盧象升也不願意用滿清俘虜去換德王一家。

大明的王爺們在文官們眼中簡直就是毒瘤,除了荼毒百姓、空耗國家錢糧,可以是一無是處。文官們都是想盡辦法減少王爺們的數量,封地的王爺們隻要犯事,都會被罰俸,如果事情嚴重,還會找借口除封。總之就是在規則範圍內不斷的削減王爺們的數量,實在是因為國家已經養不起他們了。

不過自己出手幹掉和被滿清俘虜是兩個概念,後者對國家的聲望打擊是非常嚴重的。雖然經過幾次滿清入關,大明的聲望已經快要觸底了,但是這種事情還是實在太丟臉了,特別是崇禎,簡直顏麵喪盡。而崇禎又是一個特別好麵子的人,發生了這種事情,他的憤怒可想而知。

這種事情盧象升也不敢擅自決定,於是他給崇禎上了一道奏折,先是請罪,認為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致使濟南淪陷,百姓被屠,德王被俘,請求朝廷處置。

然後自己手上還有幾百滿清俘虜,希望能夠用這些俘虜與滿清談判,將德王一家換回來,請皇上允許。

當盧象升的請罪奏折快馬送到京師的時候,京師那邊已經得知了濟南那邊的消息。

果不其然,崇禎原地爆炸了。

濟南淪陷,百姓被屠,這樣的事情確實很讓人生氣。但是這些年大明被滿清攻破的城池多了去,崇禎已經麻木了。那些死去的、被抓去做奴隸的百姓,不過是奏折上的一串冰冷數字,再多也已經激不起崇禎的怒火了。

但是德王一家被俘就讓他的麵子掛不住了,甚至有點感同身受。你們這些臣子玩忽職守、陽奉陰違,今濟南被破,德王被俘,是不是明這京師也要保不住,朕也要被韃子抓去羞辱?

雖然因為戰事正緊,無法大肆處置,但是暴怒中的崇禎將內閣的諸位閣老、六部尚書等高官都訓斥了一頓,一連幾都沒有好臉色看。被崇禎認定失責的諸位大佬們也要轉移怒火,很快一道道訓斥作戰將領、地方巡撫的聖旨已經開始準備下達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盧象升,誰讓你頂了一個總督下兵馬的頭銜,不找你背鍋找誰?至於你指揮不動其他兵馬,那是你的能力問題,跟朝廷無關。

內閣初步擬定的旨意是將盧象升捉拿回京問罪,麾下兵馬交由高起潛統領,繼續與清軍作戰。

在朝中大臣們的心中,有了盧象升這個重量級的背鍋俠,崇禎的怒火也該發泄的差不多了,至少自己等人應該可以摘出來了。

崇禎則有些猶豫,他也不傻,自從清軍入關以來,各地都是城池被破,軍民被殺、被俘的消息。唯有盧象升上報了兩次捷報,累計斬殺韃子四千有餘,是唯一的亮點。如果此時將盧象升治罪,還有誰能力挽狂瀾、抵抗清軍?

隻是朝中大臣們眾口一詞,都將罪責推到了盧象升身上,即使是崇禎也難違大勢,做皇帝也是不能隨心所欲的。

就在這時,盧象升請罪的折子到了京師。既然連盧象升自己都認為自己有罪,這更加堅定了朝中大臣讓他背鍋的想法。

但是盧象升折子裏請求用韃子俘虜換回德王一家的想法在京師中引起了爭議。

那些頭鐵的禦史言官、科道給事中們當然不會同意了。

在他們眼裏,六百多的滿清俘虜是大明最後的遮羞布,要是送到京師來,是一個可以洗刷滿朝文武無能標簽的機會。至於德王,死了最好,還省了不少的事情。

當然明麵上大家肯定不會這樣的,而是鼓吹德王一家應該為國盡忠,一死以證忠義,讓世人知道我大明權貴誓死不降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