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麟麵對沈誌祥的請求,猶豫了一會後就答應了。
如果以前的沈誌祥麵對魯若麟的時候帶著一絲討好,現在的沈誌祥則要嚴肅的多,也認真的多。
魯若麟不知道是什麼引起了沈誌祥的變化,但是對於他的想法和心意還是要支持的。
津軍他也看過了,整體實力還是不錯的,隻是實戰經驗要缺乏一些,確實需要一些曆練。
思慮再三魯若麟決定將一段防線交給津軍,這段防線不長,後麵還有金州軍做後盾,即使津軍頂不住清軍的攻擊,也可以保證整個防線不會出現意外。
金州軍和津軍的換防自然逃不過清軍的眼睛,清軍非常敏銳的發現換上來的軍隊比原來的軍隊明顯要差一些,特別是在協調和配合上要生疏不少,時不時的會出一些岔子。
一直苦於無法破局的巴哈納發現這個機會後沒有放過,果斷的指揮大股清軍開始衝擊津軍的防線。
下定決心衝鋒的清軍氣勢還是非常逼饒,清軍也不全是榆木疙瘩,既然知道明軍的弓弩和火槍厲害,便製作了大量的厚實木盾,衝鋒的士兵人手一個。並且將鎧甲集中起來使用,很多士兵都是兩層鎧甲,甚至三層,這樣的標準已經是巴牙喇兵的水平了。
津軍的裝備並不差,隻是臨陣的經驗太少,協調性也比較差,弓弩和火槍的攻擊沒有形成密集度和連續性,對清軍造成的傷亡明顯比金州軍要的多。
沈誌祥原以為自己有了和金州軍一樣的裝備,也可以打出和金州軍一樣的戰績,但是現實給他好好的上了一課。並不是所有的軍隊都可以輕易與韃子硬剛的,津軍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在付出了一定的傷亡後,清軍終於衝擊到了津軍麵前。失去了遠程武器壓製的優勢之後,在貼身肉搏中清軍的優勢終於發揮出來了。
津軍起保護作用的重裝步兵並沒有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他們應該在前排列陣頂住清軍最後的衝擊。可惜此時的津軍明顯有些慌了手腳,原有的戰術配合和安排根本就沒有發揮出來。出於對清軍的恐懼,有些人甚至在後退躲避,更加造成了混亂。
好在津軍這些時日的訓練並沒有白費功夫,雖然傷亡有些大,但是沒有整體崩潰,還在苦苦支撐。其中也不乏英勇奮戰的,隻是整體上確實在被清軍壓著打。
魯若麟相信如果沒有金州軍在一旁助陣,津軍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崩潰,見不能再旁觀下去了,魯若麟大手一揮,早就準備多時,在津軍兩翼觀戰的金州軍開始像鉗子一樣從兩邊逼近了清軍,似乎想要將與津軍鏖戰的清軍包餃子。
巴哈納自然不想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負責護住進攻清軍兩翼的騎兵在金州軍出動的同時也對金州軍發起了進攻,阻止金州軍對津軍的增援。
戰鬥的規模終於開始擴大了。
對於這樣的局麵,早在巴哈納和魯若麟的預料之鄭長時間的對峙對戰鬥雙方都是一種折磨和消耗,雙方都迫切需要改變眼前的局麵。而清軍突進到津軍的麵前就成了雙方眼裏改變現狀的契機。
清軍對金州軍最忌憚的是他們的弓弩、火槍和火炮,他們認為金州軍之所以這樣張狂,無非是仗著手中武器的犀利,一旦近身肉搏,金州軍絕對不是清軍的對手。
在與津軍糾纏在一起之後,金州軍投鼠忌器之下,遠程武器的作用起碼廢掉了一半,這個時候決定結果的還是要看誰的刀更硬、更快。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雙方圍繞著津軍這個焦點開始投入兵力,爆發了激烈的戰鬥。
這次的戰鬥對金州軍來也是一次考驗,能否在失去遠程優勢的情況下擊敗清軍對他們來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清軍非常聰明的將兵力突進到津軍陣前,再向兩邊散開攻擊相鄰的金州軍,這樣攻擊的距離大大縮短,可以更快的衝到金州軍的麵前。
如果能夠從空中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金州軍的陣勢猶如一隻巨大的蟹鉗,正在努力夾死鉗中的清軍。清軍的戰術則是中心開花,雖然拋棄了自己的騎兵衝擊優勢,但是也有效減少了被金州軍的遠程火力打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