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首輔的日子依然不好過,內閣輔臣薛國觀和楊嗣昌對他多有不滿,又嫌他阻礙了自己上進,發動手下的禦史言官瘋狂攻擊劉宇亮,將清軍入寇的責任都往他身上推,讓他有苦難言。
誰讓他是百官之首、內閣首輔呢?國家出了問題,自然要找他出來負責,總不能找崇禎吧。
而如今在京師裏風頭最勁的重臣非楊嗣昌莫屬,連內閣位次排在他前麵的薛國觀都比不上。究其原因就是楊嗣昌推舉的陳新甲這次牛13大發了,連帶著他這個舉主也跟著沾了光。
自從魯若麟全權讓陳新甲處理戰功的分配問題,陳新甲就給楊嗣昌寫了信,征求楊嗣昌的意見和想法。
楊嗣昌也不是孤家寡人,也有一些弟和門饒。加上盟友和合作夥伴,對戰功的需求是極為龐大的。
陳新甲的開平大捷傳到京師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打起了主意,想要在裏麵分一杯羹。陳新甲不在,他的舉主楊嗣昌就成了最好的拉攏對象。
結果這個熱乎勁還沒過去,冷口大捷又傳來了,而且這次更加誇張,還有眾多的俘虜。
陳新甲聲名鵲起的同時,楊嗣昌也水漲船高,不但崇禎對他更加寵信,朝中大臣巴結得也更加厲害了。
捧高踩低本就是官場常態,何況楊嗣昌手裏還有大量的軍功在手。隻要陳新甲在請功的折子裏多加上一句話,甚至是一個饒名字,那個饒仕途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樣的誘惑很少有人可以抵擋的住。
楊嗣昌毫不客氣的給陳新甲回信,直接要走了一千枚首級的分配權限,還有幾個需要加到捷報裏的官員名單。這些首級拿出去是巨大的人情,可以大大的穩固楊嗣昌在朝廷中的地位,拉攏大批的盟友。
在京師裏有資格可以與楊嗣昌進行交易的隻有朝中的大佬或者某個派係的領袖,一般人根本就進不了他的門。
除了這個暗箱操作的功勞交易,京師裏另一個熱門的話題就是朝廷即將擬定的懲處名單,很多地方大員、實權武將都在這個名單裏麵。
而且因為這次損失空前,一度連冊封的親王都被清軍俘虜,崇禎的怒火格外的強烈,處罰的力度會空前嚴酷,很多人隻怕人頭不保。
種種原因之下,朝廷裏的禦史言官們上躥下跳格外活躍,各種彈劾的奏章堆積如山。其中尚在返京途中的盧象升就受到了猛烈的攻擊,大有成為背鍋俠的趨勢。
這些彈劾盧象升的奏章無非都是指責他作戰不力,坐視多爾袞肆掠地方;見死不救,致使友軍被清軍擊潰;貪生怕死,放任清軍北歸。
總之這次朝廷損失這麼慘重,盧象升要負主要的責任,甚至大有不殺無以謝下的架勢。
對盧象升的攻擊除了百官推卸責任,想要找個人背鍋之外,朝中大佬們的推波助瀾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盧象升與朝中大佬們關係不睦眾所周知,又正好位置足夠高,用來給崇禎出氣再合適不過了。
逃回京師的高起潛為了推卸戰敗的責任,更是將所有的黑鍋都甩到盧象升身上。在崇禎麵前將盧象升描繪成了一個擁兵自重、公報私仇、見死不救的卑鄙人,自己以及關寧軍都成了被盧象升陷害的犧牲品。
麵對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高起潛,崇禎也是非常氣憤。
論到崇禎對兩饒信任度,高起潛無疑比盧象升高得多。何況崇禎將總督下兵馬的權利交給盧象升,盧象升卻並沒有完成抵禦清軍的任務,本來就深負他的期望,所以當即就下旨斥責盧象升,讓他上書自辯。
至於盧象升手上兵力不足、權利不夠的問題,崇禎根本就沒有給予考慮。麵對一片狼藉的大明京師,崇禎也需要有人來承擔責任化解他身上的壓力。很不幸,盧象升和劉宇亮這一文一武都是他在心底裏選定的目標。
原本盧象升還是朝廷的一塊遮羞布,現在有了更加耀眼的陳新甲,這塊遮羞布瞬間就變成了一塊用舊聊抹布,直接被朝廷上下拋棄了。
斥責的聖旨下達到盧象升軍營裏的時候,引起了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