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盧千奇在行動(1 / 3)

隨著崇禎下旨召魯若麟進京,內閣發文證實魯若麟勾結韃奴為子虛烏有後,攻擊魯若麟的奏折明顯少了很多。

不過依然有一些言官不肯放棄,還在上奏折繼續彈劾,並預言不處置魯若麟將會為大明帶來嚴重的後患,董卓亂漢,安史叛唐就是前車之鑒。

在他們心中他們是在維護朝廷利益,防微杜漸,將危險扼殺在搖籃鄭他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偉大的,完全沒有去考慮朝廷的實際情況,他們也不需要考慮。

眼見皇帝和內閣沒有處置魯若麟的意思,言官們馬上轉移了攻擊目標,將矛頭對準了剛剛回京的盧象升。

盧象升回京後沒有得到崇禎的召見,幾次申請麵聖也被駁回。更為嚴峻的是,盧象升被監視居住,離下獄隻有一步之遙。

在盧象升上了請罪的折子後,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言官們正愁沒有一個朝中重臣來讓他們揚名立萬,如何會放過攻擊盧象升的機會,一時之間火力全都集中在了盧象升身上。

盧象升此時的處境比魯若麟更加危險,他不像魯若麟有金州軍做後盾,一旦朝廷處置魯若麟,金州軍有直接造反的可能。盧象升現在還沒有下獄,不是朝廷對他仁慈,而是因為朝廷還不確定雄軍的態度,沒有把握做到不留後患罷了。

盧象升沒有讓雄軍進京而是將他們交給魯若麟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一旦朝廷下定決心拿盧象升當替罪羊,首先要辦的肯定不是盧象升,而是他一手創立的雄軍。隻有將雄軍控製住之後,朝廷才敢對盧象升下手。

不過盧象升也不傻,為了避免雄軍被朝廷清算,搶先一步將雄軍交給了魯若麟,對外宣稱代管。朝廷前去接手的武將得知情況後,連找魯若麟的膽子都沒有,就灰溜溜的離開了。

隨著攻擊魯若麟的風波逐漸平息,盧千奇開始執行針對高起潛的計劃。

與對魯若麟和盧象升的彈劾狂潮不同,打了敗仗的高起潛受到的攻擊要得多。

隻有一些言官例行公事的彈劾高起潛作戰不利、損兵折將,要求對其進行處罰。而且他們將更多的責任推到了盧象升身上,畢竟高起潛名義上隻是監軍,盧象升才是統帥。

高起潛能夠被大家忽視,除了崇禎的袒護,朝中大佬們的默許,關寧軍為了掩飾自己戰敗的責任也在其中出了不少的力。

京城作為帝國首都,各方勢力交彙,情況複雜得很。想要在這裏不著痕跡的操縱輿論攻擊高起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其他勢力的關注和警覺。

盧千奇決定不從本土勢力著手,鬼知道這些人背後藏著誰,搞不好是幾家的馬仔都有可能。

現在京師裏與各方勢力糾葛最少的還有一個群體,那就是數量龐大的難民。

因為韃子入侵,京師周邊有大量百姓跑到京城避難。即便韃子已經退去,這些百姓還是沒有離開。

他們的家鄉已經被摧毀,自身又身無分文,回去也無法生存,還不如留在京師等朝廷救濟。

可惜朝廷現在也是自身難保,根本無力救濟這些流民,但是任由這些流民待在京師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隱患,所以已經有人上書要求將這些流民趕出去,還京城一個清靜。

不看不知道,這些流民的慘狀觸目驚心。賣兒賣女那是日常操作,每都有大量的流民凍死、餓死,現在往城外拉得最多的就是流民的屍體,流民的日子那是過得朝不保夕。

這些流民裏除了普通的窮苦百姓,還有一些落難的文人書生。

他們的處境比起那些百姓也好不了多少,多數家財耗盡,又無親友投靠,朝廷也沒有能力救濟,連飯都吃不上了。

這些人多是童生、秀才,是讀書饒最底層。他們已經脫離了普通百姓的範疇,又沒有進入官場的資格,是最尷尬的階段。

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放棄顏麵,隱瞞身份到京城裏找些活計糊口。即使是這樣,也很難找到一份工作,京師本地人對這些流民太排斥了。

這些自詡為讀書饒落難書生們肚子裏憋著滿腔怒火卻無處發泄,現在盧千奇需要做的就是將他們的怨恨引導到高起潛身上。

盧千奇和手下的人員故意接近這些書生,與他們做朋友,準備從他們身上尋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