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蘇祿是塊好地方(1 / 3)

家裏的管家已經來書房看過幾次了,見楊嗣昌一點都沒有吃飯的意思,也不敢出言打擾,隻能讓廚房將飯菜溫著。

楊嗣昌良久才將注意力從地圖裏拔了出來,指著地圖中的滿清地域問道:“韃子有這麼大的地盤嗎?”

在楊嗣昌的印象中,韃子不過是占據了遼東一隅之地,怎麼在魯若麟的地圖裏占地麵積這麼大。

“韃子的統治模式和大明不一樣,真正的核心統治地域確實隻有遼東的一隅之地。但是他已經征服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域,朝鮮也成為其屬國,這些地方都可以為其提供兵馬、糧草。隻要韃子的實力沒有被削弱,這些地方實際上與被統治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韃子的實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聽了魯若麟的解釋,楊嗣昌就明白了,韃子的勢力範圍雖然很廣大,但是絕大多數地方就像加強版的羈縻(jimi)州一樣,並沒有實施直接的統治,隻是這些地方都被魯若麟算作了韃子的統治地域。

“看了興漢所獻的全輿圖,才知道老夫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此圖甚好,老夫明日就替興漢獻與皇上珍藏。”楊嗣昌此時能夠想到的就是將地圖作為一份功績送給皇帝,討下皇帝歡心。畢竟勘測繪製地圖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功勞。

“皇上那裏下官自有另外一份送上,下官送閣老此份地圖的目的可不僅僅是留作珍藏的。”魯若麟著將手指指向了大明南邊的一片地域,“此處是蘇祿國,先前曾多次朝覲大明,對大明甚是恭順。”

“後來西洋人來到那裏之後,大肆屠殺島上的民眾,奴役他們勞作,為自己賺取了大量的錢財。”

“這些西洋人不過幾千人,而且離他們的國家相隔幾萬裏,就可以將簇征服,可見那些蘇祿人多麼的不堪一擊。”

“還有爪哇、三佛齊、馬喇甲等地均是如此,西洋人不過是區區數千之兵就將那裏征服,占據廣闊的地域,攫取財富。而當地人卻不敢反抗,白白便宜了那些西洋人。”

“想當初三寶太監縱橫南洋,所至之地無不臣服,以朝覲我大明為榮,如今近在咫尺的臣妾之國卻成了西洋人斂財的場所,實在是可惜啊。”

魯若麟的話並沒有打動楊嗣昌,不現在大明自身難保,即使是三寶太監那個時候下西洋也是在虧錢的。像楊嗣昌這樣的文人是不會想著去經營南洋的,因為按照他們的那套治理方法,隻會虧錢,不劃算。

砍頭的買賣有人做,虧錢的生意無人碰,朝廷不想做冤大頭,所以早就絕了經營南洋的心思。就連那些想要借著朝覲的名義打秋風的番邦屬國,朝廷也是限製得死死的,規定幾年才能來一回,不再在乎那些麵子工程了,白了還是沒錢鬧的。

“朝廷困頓,自顧不暇,隻能讓他們自求多福了。”楊嗣昌並不關心那些南洋饒死活,大明自己都過不下去了,哪裏有可能去管他們。

“嘿嘿,下官當然明白。他們自己不爭氣,怨不得別人。但是他們的那些地方就這樣讓給西洋人實在可惜了。以下官知道的情況,要是這些地方為我大明所有,起碼幾百年內大明絕對不會再有什麼內憂了。”魯若麟語不驚人死不休,頓時讓楊嗣昌來了興趣。

“怎麼?”楊嗣昌對南洋不感興趣,但是對如何解決大明內憂很有興趣。

“大人認為目前大明叛亂迭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魯若麟問道。

楊嗣昌沉默了半,最終還是含糊的道:“災頻頻,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無糧可食,進而叛亂搶劫。”

災之外更可怕的是人禍,而人禍是誰造成的,還不是那些貪官汙吏和地主豪強。但是這種話以楊嗣昌的立場是肯定不能出來的。

魯若麟也沒有反駁,給楊嗣昌留了一些麵子。

“恩,確實有這方麵的原因。不過百姓辛苦勞作多年,一場災就無糧可食,進而造反,可見他們是毫無積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