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毫無積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自己的耕地,隻能租種地主的田地,每年的收獲能夠維持溫飽就不錯了。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無力抵禦災的降臨。”
“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自己的耕地?因為他們的耕地都流落到了那些地主們的手裏。”
到這裏魯若麟給楊嗣昌留零麵子,沒有詳細明那些田地是怎麼流落到地主們手裏的。
“每個地方的土地都是有限的,隨著各地的人口不但繁衍,地主也沒有多餘的土地租給佃戶了。很多家庭都變成了好幾口人僅僅依靠幾畝薄田度日,根本無法養活自己。或者幹脆變成了無地可耕的流民,四處流竄。”
“皇明開國之時,人口凋零,田地荒蕪,多到無人耕種,朝廷因此鼓勵百姓開荒種地。而如今,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全下的百姓不知道多了多少倍,而能夠開墾的田地早就開墾完畢了,越來越多的百姓無地可種。”
“沒有地可以種就沒有收獲,就沒有飯吃,他們不想餓死就隻能造反。”
“如果這些百姓人人都有地種,雖然日子艱難一些,但是他們會造反嗎?肯定不會。”
“所以隻要讓這些叛軍有地可種,並保證他們的安全讓他們安心種地,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馬上就會從賊寇變成良民。剩下的那些一心想要靠造反博取富貴的賊首們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再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了。”
其實這些造反的農民除了無地耕種,更主要的還是朝廷的沉重賦稅不斷的壓榨他們,加上貪官汙吏們肆無忌憚的剝削,即使種地也養活不了自己,隻是這種話不好當著楊嗣昌的麵罷了。
“老夫也知道隻要給他們田種,他們就會安定下來。隻是田地從何而來?這可不是幾十上百畝的事情,想要平息叛亂,沒有幾百萬畝土地怎麼可能安置得了他們。”大明有很多土地,但是都在權貴手中,如果楊嗣昌敢拿他們的土地去安置叛軍,別他是閣老,就是皇帝都坐不穩。
“下官知道那些權貴們的田地動不得,不過大明沒有土地了,別的地方有啊。就好比蘇祿,雖然麵積不是很大,但是氣候炎熱,適合莊稼常年生長,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養活幾百萬人都綽綽有餘。”
“何不將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送到那裏去,這樣不但解決了他們的生計,而且可以大大減少內部叛亂的可能,甚至用不了多久,那裏就會變成皇明的富庶之地,反過來供養朝廷。”
魯若麟的話語裏充滿了誘惑,似乎前景非常美好,但是楊嗣昌不為所動。
“那裏原本就有他國百姓居住,這樣搶占他人土地,與強盜何異?而且蘇祿遠離大明,難以統治,將這些亂民送過去,誰能保證他們不會繼續造反?”魯若麟的處理方法前所未有,也不符合楊嗣昌的一貫思維和價值,所以楊嗣昌並不認同。
都這個時候還抱著如此迂腐的思想,難怪大明朝最後滅亡了,魯若麟非常氣惱,直接問道:“難道閣老寧可看著大明的百姓餓死,也不願意為他們尋找一個新的安身之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有違儒家道義。我大明素來以德行服下,如今無故侵略他國,周邊藩國會如何看我們?何況勞師遠征,後果未料,隻能是靡費錢糧。加上路途遙遠,要將那麼多的百姓送過去,不知道路上要死多少人。何況朝廷錢糧匱乏,根本無力操作如此大的行動,所以此事萬萬不校”
將治下的百姓送往蠻荒之地,與那些野蠻人搶地盤,這樣的事情從來就沒有過。要是讓那些言官們知道,還不知道會把楊嗣昌罵成什麼樣,所以楊嗣昌是萬萬不想踩這個雷的。
原本魯若麟以為會很輕易的服楊嗣昌,沒想到完全低估了朝廷官員的頑固程度。
“如果下官告訴您,蘇祿有儲量巨大的銅礦和金礦,隻要人手充足,每年可以產幾千萬斤的銅和幾十萬兩的金子,閣老還覺得沒有必要占領嗎?”魯若麟幽幽的出了又一個驚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