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聽完了魯若麟對蘇祿的詳細介紹,發現雖然上麵的金銀銅礦非常誘人,但是以朝廷目前的情況根本無力獲得,屬於典型的可望而不可即。
“要是早知道簇有如此多的金銀,當初三寶太監將其占據該有多好。”楊嗣昌的意思非常明顯,當初三寶太監時朝廷想要拿下蘇祿非常簡單,現在則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閣老,難道金州軍和鄭總兵不是朝廷麾下的兵馬嗎?”魯若麟似笑非笑的問著楊嗣昌,讓楊嗣昌有點尷尬。
在潛意識裏,楊嗣昌還不習慣將魯若麟和鄭芝龍手下的兵馬當朝廷兵馬來看待,因為這兩位都是在外麵成長壯大起來之後歸順朝廷的,並不是朝廷自己培養的,在信任度上麵然就比較低。
這次魯若麟能夠奉命進京,已經大大超出了朝廷的預期,也大大增強了朝廷對魯若麟的信任,要知道鄭芝龍到現在還沒有來過京城呢。
好在楊嗣昌這麼多年的官場也不是白修煉的,尷尬的表情轉瞬即逝,問道:“興漢和鄭一官有意蘇祿?”
無利不起早,魯若麟和鄭芝龍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幫朝廷分憂解難,裏麵肯定有巨大的好處。而且即便拿下了蘇祿,朝廷在那裏也沒有話語權,真正話算數的還是掌握製海權的魯若麟和鄭芝龍,所以楊嗣昌的態度並不是那麼積極。
不過如果魯若麟和鄭芝龍有意將目光投向南洋,楊嗣昌也願意樂見其成,那樣對朝廷的威脅就會很多。隻是現在的抗奴大業又離不開魯若麟的支持,所以楊嗣昌內心裏還有點糾結的。
“鄭芝龍是否有興趣下官還不清楚,但是下官對蘇祿還是很有興趣的。閣老也知道,金州軍以工商為主,糧食供應一直是個大問題,尋找一個能夠穩定提供糧食的渠道一直是金州軍的頭等大事。”
“以前還可以從朝鮮和江南輸入糧食,但是這兩個地方富餘的糧食畢竟有限,不可能無限量的提供。而且我大明的糧食產量本來就不足,很多百姓都沒有糧食吃,金州軍買的越多,沒有糧食吃的窮苦百姓也會越多,長此以往是會出大問題的。”
“本來大員島麵積足夠大,也很適合糧食種植,但那裏是鄭芝龍的地盤,實在不好插手,所以思來想去,還是蘇祿合適一點。”
“遠是遠了一點,但是麵積更大,而且礦藏更多,可以產出更多的金銀和糧食。從長遠看,把蘇祿拿下來還是很劃算的。”
魯若麟毫不掩飾對蘇祿的野心,到蘇祿兩眼都冒光。
“老夫也覺得如果蘇祿真像你的那樣好,確實值得拿下來。不過韃子怎麼辦?現在韃子才是最大的威脅。”楊嗣昌怕魯若麟顧此失彼,最後影響了對滿清的戰事。
“閣老放心,下官知道分寸,並不是現在就要開始南下,隻有擊敗了韃子才會考慮蘇祿的事情。而且西洋人在蘇祿的勢力也不,沒有充足的準備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一旦與韃子的戰事趨於穩定,海上作戰的可能性將微乎其微,放著這些戰艦不用太浪費了,那時就可以考慮南下了。”
“要想解決朝廷的根本問題,對外擴張尋找新的土地勢在必行,朝廷也應該早做打算才校否則要麼將那些流民殺光,要麼流民將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們殺光,重新分配土地,不會有其他的結局。”
見魯若麟不是要盲目的擴張,楊嗣昌頓時放心不少。對於魯若麟的警告,楊嗣昌深知其實後一種可能性更大。
一旦國家陷入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基本上也就意味著改朝換代了。即使不是,朝廷也不過是苟延殘喘,慢慢走向滅亡而已。
“你的建議老夫會慎重考慮的。”楊嗣昌不會輕易的下結論,他需要通盤考慮得失。
“下官還是那句話,與其讓那些失地的農民餓死或者加入流寇造反,不如將他們送出去。是送到遼南也好,送到大員也罷,或者以後送到蘇祿等地,都可以讓他們活下來,並且為我大明開疆拓土。”
“上有好生之德,朝廷需要付出的並不多,無非是給他們一條活路就可以了。”
魯若麟為了讓楊嗣昌同意大規模的向外輸送人口,連鄭芝龍的大員都拉進來了,表示並不是他要一家獨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