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象升好奇的打量著崔永建的時候,崔永建同樣好奇的看著盧象升。
隨著金州軍的異軍突起,關於金州軍的各種情況也受到各方關注。作為金州軍體係內官職最高的文官,崔永建的情況自然也在各方的收集之鄭
作為一個朝鮮人,能夠在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勢力中獲得這麼高的位置,各種因緣際會肯定是少不聊。要不是碰巧那個時候魯若麟手上沒有人才協助治理地方,崔永建也不可能成為金州軍的文官元老。
正是有這份資曆在,加上崔永建自身能力也不錯,學識在一眾金州軍官員中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在魯若麟任命他為遼南知府的時候,金州軍內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因為金州軍與朝鮮的淵源,加上有崔永建的例子在前麵,所以這段時間陸續有不少朝鮮士子來金州軍效力。
朝鮮對這個情況表現得也非常曖昧。
明麵上臣服於滿清的朝鮮與金州軍是敵對的關係,甚至還在滿清的逼迫下派兵與金州軍交戰過。
但是私底下朝鮮與金州軍的交往隨著金州軍的實力變強反而愈發頻繁。特別是貿易往來,比以前增加了幾倍。
在滿清監控不到的朝鮮南方,與濟州島的貿易和往來幾乎公開化。大量的原材料、糧食、人力不斷的輸送到濟州島,換回來一船船的優質商品。
朝鮮南方貧民移民濟州島打工已經成為了一股風潮,隨著越來越多的朝鮮貧民知道濟州島的存在,以及去濟州島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都是朝鮮貧民自發的往濟州島跑,根本不需要人去組織和動員了。
朝鮮人多地狹,有限的土地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口,適當的向外輸出人口對當地官府的統治也有一定的好處,至少不用擔心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在這股移民風潮中,來到濟州島的不光是那些活不下去的貧民,還有一些在朝鮮官府裏找不到位置的貴族子弟。
朝堂的官位畢竟有限,而且始終由那些大家族掌控,除了極少數的精英子弟可以繼承官位,很多貴族子弟並沒有用武之地。
以前他們沒得選擇,隻能在抑鬱中度過一生。現在有了金州軍這個新興勢力可以供他們選擇,這些人又有了一展才華的希望。特別是金州軍裏的文官一把手是朝鮮人崔永建,這個情況更加堅定了這些朝鮮士子效力金州軍的信心。
漢城方麵對這種情況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一來那些貴族子弟確實需要施展的空間,而朝鮮卻沒有,讓他們去金州軍試一下也許又是一條出路。
二來朝鮮對於臣服於滿清這個野蠻民族心底裏還是非常膈應的,期望有朝一日大明爸爸可以將他們救出苦海。而魯若麟歸順明廷,使得朝鮮對金州的期待也更加大了,讓自家子弟去為大明效力,不但不覺得委屈,反而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隻是為了家族的安危著想,這些去金州軍的朝鮮子弟都是用的化名,並不是誰都有勇氣像崔永建一樣將家族整個搬到濟州島的。
朝鮮人現在是金州軍內除了漢人之外的第二大群體,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崔永建。
不過魯若麟對朝鮮人接納歸接納,但是同時實行了嚴格的漢化政策,講漢話、寫漢字成為融入金州軍的必須要求。
這個要求對朝鮮的那些貴族子弟並沒有什麼難度,畢竟他們從就是受到漢文化教育的,隻要花一段時間練習就可以順利的融入到金州軍來。
對於那些朝鮮貧民就稍微困難一些了,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漢話和簡單的漢字。不過他們的後代就容易得多了,這些朝鮮人從就接受了漢話和漢字教育,長大之後基本和漢人沒有太大的差異了。
漢人在麵對朝鮮人時都會有一些優越感,那是屬於宗主國對附庸國的心理優勢。盧象升原本就是朝廷大員,這種心理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盧象升對崔永健更多的是新奇。
自從大唐覆滅之後,已經很少有外族能夠在漢人政權裏身居高位了,即使有少部分,也是在武將序列裏,極少有文官。哪怕是號稱中華的朝鮮,也極少能夠有文人能夠得到大明士饒認可,這屬於大國在文化上的強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