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建對盧象升則是帶著一絲崇拜。
要知道盧象升雖然因為戰事的原因被貶為庶人,但是他畢竟是做過兵部尚書的人,這份履曆足夠讓絕大多數明朝士人仰望,更不用一向視明朝為老大的朝鮮人了。
何況魯若麟對盧象升非常尊重,不管是基於哪一點,盧象升都值得崔永建慎重對待。
崔永建盛情邀請盧象升坐自己的馬車一起入城,盧象升也非常給麵子,欣然應允。
作為遼南職位最高的官員,崔永建還有一隊隨身護衛時刻守護在身邊,一看就知道是精銳士兵。在這些護衛的中間,是一輛寬大奢華的馬車。
崔永建的馬車是與大明截然不同的四輪馬車,而且與當初接待陳新甲時又有了一些變化。
依然是玻璃車窗、彈簧減震、滾珠軸承,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橡膠輪胎。加上平整的水泥馬路,馬車跑得飛快,卻不怎麼顛簸。
饒是盧象升見多識廣,對這個新式馬車也是好奇得很。“崔大人,這馬車是如何製作的,竟然如此平穩?”
幾乎每個第一次見到四輪馬車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疑問,解釋的次數多了,崔永建哪怕不是技術出身,也講得頭頭是道。
對於崔永建講的轉向、減震、橡膠,盧象升不是很懂,但是也裝出一副原來如茨模樣。
“此車載重如何?”盧象升畢竟是實用型的官員,首先關注的就是它的運輸能力。
“兩輪馬車用一馬拉的話,最多隻能拉三五百斤,而且走不遠。這種四輪馬車一馬就可以拉兩千斤,而且更加省力,走得更遠。”崔永建指了指窗外,正好有一輛拉煤的馬車經過。“常州公請看,這車煤起碼有兩千多斤,但是速度並不慢。”
盧象升從窗戶往外看去,隻見那輛四輪煤車上麵煤炭堆得滿滿的,雖然拉車的馬看起來有點吃力,但是跑起來的速度並不慢,至少看起來比兩輪馬車拉個三五百斤要輕鬆不少。
想到大明境內糟糕的道路情況,轉運物資之艱難,損耗之大,盧象升開口問道:“此馬車可在大明推廣?”
崔永建搖了搖頭,“四輪馬車雖好,但是對道路的要求也非常高。起碼要求道路平整,否則極易損壞。最好是像這樣的水泥路麵,才能真正發揮四輪馬車的作用。”
聽到要配水泥路才行,盧象升對四輪馬車的興趣頓時下降了不少。大明連目前的道路整修都沒錢,怎麼可能有錢修建耗資巨大的水泥路。
從港區到旅順城,沿寬敞的水泥路修建了大量的營房,那些來到旅順的移民都在這裏修整並等待分配。
春就要到了,遼南這塊大地也將重新煥發生機。這些移民將會被分配到遼南各地,搶在春耕之前開荒種地。
原本遼南也有許多的良田,但是自從被韃子占領之後,大多已經荒廢,隻有少量還有人耕種。這些移民的首要工作就是將那些荒地重新開墾出來,再種上糧食。
如何將這些移民合理的安排到各個地方是一項巨大而繁瑣的工作,不僅僅是把人送到地頭就完事了。還要安置他們居住、劃分田地,組織他們開挖溝渠,組建基層的管理機構,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
所以遼南的官員們是真的很忙,崔永建能夠抽空出來見盧象升是真的不容易。
“崔大人,這些百姓你們準備如何安置?”這一直是盧象升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這可不是幾百幾千人,是涉及到幾十萬饒安置。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可持續的規劃,僅僅是吃飯就可以把金州軍吃垮了。
“主要是兩個辦法,一個是種地。遼南地廣人稀,有大量的田地可以利用起來安置百姓。隻要熬過了最開始的幾個月,等到田地有了產出,即使來再多的百姓也不怕了。”崔永建的話中規中矩,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做法,並沒有什麼好稀奇的。
“另外一個就是做工了。這做工分為兩種,一個是搞建設,一個是進作坊裏進行生產,也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這個辦法倒是與大明有些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