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人做生意,一般很少與人合股,大多是個人或者家族的生意。
因為在古時候做生意是一項技術非常高的事情,沒有技術、資源、人脈,想要把生意做大是絕對不可能的。
再加上做生意靈活性比較大,還需要經常四處奔波,以當時的交通條件,溝通交流上就會存在很多的障礙。再好的合作夥伴,缺少了交流溝通和相互監督,必然會產生很多的矛盾。因為這個時候的有效監督手段太少,完全依靠個饒誠信,根本無法保證合夥饒利益。
所以越是大的生意越是很少與人合夥,在做大時多是選用家奴或者族人來進行管理。
當然給予權貴們幹股那就另當別論,那不是正常的商業合作模式。
這樣的經營方式雖然比較單純,減少了商業糾紛,但是對商業的發展壯大也是一種製約,而且也不能有效的整合資源。那麼建立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就成為一種需要,隻是大家還找不到門路。
魯若麟也希望推行現代公司製度,隻是濟州島的商人們都是江南大族,自身實力雄厚,對於建立股份製公司沒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公司製度在濟州島並不怎麼受歡迎。
至於那些商人,原始的合夥製度就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並不需要複雜的公司製度來吸引資金,他們也沒有這個意識。
遼南這邊就不一樣了,北方商饒實力比江南那邊的商人差多了,各方麵的資源也不足,論單打獨鬥的能力,比江南的那些大戶們差遠了。但是依然沒有聯合起來的打算,因為傳統的觀念深深的製約著他們,與不信任的人合夥仍然是非常忌諱的事情。
直到這批被魯若麟強行帶到遼南的破家大族們的到來,讓魯若麟看到了推行公司製度的一個契機。
這些破家大族們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家產,自身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單個人或者家族做生意的話,根本無法與那些大資本競爭。雖然單個家族的實力弱,但是如果聯合起來的話,還是有得一看的。
畢竟這個時候的大戶們都有藏銀的習慣,雖然家族被韃子攻破,但是隻要人還在,那些藏銀就能夠派上用場。積少成多之下,本錢還是不少的。
而且這些大戶們雖然嘴上著要把家搬到遼南來,但是老家肯定不會完全放棄,這樣的話在大明本土的關係和資源並沒有完全丟棄。各家聯合在一起,也是一個不的優勢。
現在困擾他們的就是,聯合起來如何保證自身的投入和收益不會受到侵害,股東這麼多,又該如何保證公司的正常運營。
這時,魯若麟就拿出了股份製公司這劑良方,為他們排憂解難來了。
當然,受限於現在的條件,肯定不能完全照搬現代公司製度,但是大概的框架還是可以提供的。
魯若麟當然不是隻拿出了一本《股份製公司的建立與運營》,而是早就印了好多本,在場的眾人每個人都發了一本,連那些不太可能參股的秀才們也沒有放過。
雖然這些秀才們參股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這並不妨礙讓他們多了解一些。新生事物嘛,就是要多推廣,多一些人知道也是好的。
“各位可以拿回去好好的研讀,再一起商議一下,如果還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直接去商業司找人詢問,那裏會有人為你們解答。”魯若麟的時間寶貴得很,不可能陪著他們耗在這裏。
“我等一定好好研讀,不辜負伯爺的一番心意。”大戶們連忙起身送魯若麟離開。
開完會的魯若麟直接去視察移民安置工作,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因為魯若麟來視察,負責移民工作的聞陽楚、張慕瑤,以及沈曲等官吏全程陪同,為魯若麟介紹移民工作的情況。
第一站魯若麟就來到了碼頭,這裏是移民在遼南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