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洪承疇也想修路(1 / 3)

在旅順城呆了幾後,洪承疇他們北上南關,那裏是他們重點考察的地方之一。

隨著氣轉暖,水泥的供應量開始跟上,旅順到南關的公路也開始修建,並且采用了兩頭對進的方式,施工進度並不慢。

金州軍的道路建設標準一向比較高,規劃的旅順到南關公路為主幹道,有二十米寬,足夠四輛四輪馬車並駕齊驅了。不過為了盡快打通這條主動脈,現在隻施工了一半,另外一半後續再進行施工。

交通對於軍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特別是步兵,依賴性非常大,幾乎所有的行軍都是沿著道路展開。哪怕是騎兵,除非萬不得已,也是會沿著道路行軍的。

比起清軍,無論是朝廷的軍隊還是金州軍,行軍打仗都有大量的輜重,對後勤補給的依賴度非常高。特別是糧食,往往決定了明軍的生死。而糧食的運輸非常消耗運力,沒有安全的補給線,明軍根本就無法長期作戰。

明軍物資運輸為什麼這麼困難?到底還是交通不暢惹的禍。

以如今的運輸情況,南方還好一點,可以用船進行糧食運輸,損耗會一些。但是在北方,糧食運輸全靠馬車和人挑。受道路條件限製,馬車都是兩輪的,載重量有限,效率極其低下。往往十石糧食,越前線就隻剩下一石,其他的全在路上消耗了。

要是前線作戰的軍隊達到十幾萬、幾十萬的規模,時間一長,僅僅是糧食的補給就可以將朝廷拖垮。

所以清軍在與明軍作戰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憑借自己的機動性斷明軍的糧道。一旦糧道被斷,用不了多久,明軍就會自行崩潰。

旅順到南關的這條主動脈不光關係到以後的兵員調動和後勤運輸,也是遼南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一旦打通了,將會大大促進遼南的經濟發展。

“興漢,如果這條路修通了,從旅順運糧食到南關損耗幾何?”洪承疇騎在馬背上,對身邊的魯若麟問道。

洪承疇拒絕坐船走海路到南關,而是非要沿陸路走一遭,順便看看遼南的具體情況。

既然如此,魯若麟隻得作陪,大家騎馬前往南關。

“要是全線貫通,以旅順到南關的距離,用四輪馬車的話,最多兩就可以走一趟,損耗不會超過一成。”魯若麟默默估算了一下給出了答案。

“一成?怎麼會這麼低?”洪承疇和吳三桂他們驚訝了,要知道明軍的運糧損耗一般都是以幾倍來計算的。

“這水泥路和四輪馬車可不是那些官道和兩輪車能夠比的,不但載重量翻了幾倍,而且速度更快,對馬匹的要求也低,損耗自然就降下來了。”魯若麟解釋道。

洪承疇他們回想了一下在旅順見過的四輪馬車,確實比兩輪的裝貨量大多了,隻是一看就知道對道路的要求也要高得多。隻有配上水泥路,四輪馬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關寧軍的運輸問題同樣非常棘手,特別是前線錦州,無論是糧食還是物資,完全靠後方支撐,一路上的損耗自然也是文數字,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但是為了整個遼東防線,朝廷再困難也要保住錦州,隻能持續不斷的為它輸血。

“興漢,你從山海關修一條到錦州的水泥路行不行得通?”洪承疇略帶興奮的問道。

魯若麟想了想,點頭道:“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麼長的路隻怕花費不會吧。”

隻要有水泥、有錢,就是把大明全國都修上水泥路也沒問題,關鍵是洪承疇有錢嗎?他現在連軍餉都湊不齊,更不用有錢修路了。

但是這個念頭一旦興起,在洪承疇的腦海裏就怎麼也揮之不去。

這些年曆任的薊遼總督或者遼東經略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與後勤供應也有非常大的關係。

要明軍對上清軍不堪一擊也不完全對,至少關寧軍現在還能守住自己的地盤,所以明軍的戰鬥力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

朝廷對薊遼總督的期望非常高,總是希望能夠一戰定乾坤,將韃子打死打玻但是朝廷對遼東軍的支援總有一個限度,不可能無限量的供應糧草物資,這就需要明軍速戰速決。實在是因為朝廷太窮了,拖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