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每次大戰的時候,朝廷總是催促前線出擊進兵,就是因為後方吃緊,朝廷希望盡快結束戰事。
但是這樣的後果往往非常嚴重,現在的明軍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與清軍野戰。如果守城還有一戰之力,一旦出城就隻有被打敗的命運了。
打了敗仗總要有人承擔責任,薊遼總督或者遼東經略就成了背黑鍋的對象。至於那些武將,有實力、有後台,或者拉幫結派的朝廷不敢動,被處罰或者處死的反而是那些拚死作戰,損耗嚴重的。
這也造成了明軍的將領們喜歡擁兵自重,不是他們有多大的野心,而是因為手下的士兵就是他們的保命符。這樣的情況下,誰還願意死戰?
當然,如果局勢有利,武將們還是願意博一把的。局勢不好,武將們不聽命令鳥獸雲散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遼東有一條水泥路,那麼同樣的物資供給數量下,明軍堅持的時間會長很多,在戰術的選擇上也就有了更多的餘地,而不會那麼被動了。
“這條路一定要修,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修!”洪承疇想到修路的好處,愈發堅定了修路的決心。“我們不是要建水泥廠嗎?生產出來的水泥全部用來修路,這樣的話花費會很多。”
“即使水泥我們可以自產,但是修路的人力還有糧食呢?這些消耗也不啊。”魯若麟問道。
對於洪承疇修路魯若麟是支持的,畢竟對於金州軍的長遠目標來,良好的交通可以在將來為金州軍減少很多麻煩。
“隻要你們在遼南穩住,韃子就不敢輕易的南下錦州一線,我們的壓力就會很多,完全可以將士兵們利用起來修路。至於糧食,我來想辦法。”洪承疇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修路還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隻要向朝廷闡明厲害,講清楚修路的好處,朝廷還是有可能同意關寧軍修路的。畢竟遼東對朝廷來已經是承受不起的負擔了,如果修路能夠大規模的減少糧食和物資損耗,朝廷應該還是願意試一下的。
“如果大人真要修路,金州軍願意提供支持。不過金州軍的糧食也不多,隻能提供技術人員和修路工具。”魯若麟趁機展示了自己的誠意。
“好,有你這句話我就更放心了。”洪承疇大喜,覺得可能性又增加了不少。“不能總占你們的便宜,錢我們沒有,到時候用東西換吧。”
魯若麟笑了笑,“都聽您的。不過這修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大人信得過我,可以將糧食物資的運輸交給我們。我們走海路運送,不但更快,損耗也會很多。”
洪承疇點點頭,認可魯若麟的話:“想法不錯,隻是茲事體大,還需要上報朝廷批準才校”
魯若麟聽了就不再多語了。
物資運輸在明軍有很大的利益鏈條,沿線無數的軍民靠吸這條線上的血過活,一旦斷了他們的生路,還不知道會惹出什麼是非來,所以洪承疇也不敢輕易的改變運輸方式。
這就像大家都知道海運更加劃算,但是每年的漕糧依然要走運河一樣。無他,靠這條運河謀生和發財的人太多了,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任何妄圖改變漕糧運輸方式的人都會受到他們的瘋狂攻擊,根本改變不了現狀。
雖然洪承疇受金州軍修路的影響有了在遼東修路的想法,但是真正付諸實施的話還要花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申請和協調,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決定的。
至於吳三桂他們這些軍頭,在不影響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們對修路還是支持的。再怎麼修路也是好事,打起仗來更方便,就是逃跑也會跑得更快一些不是。
修路的話題就此打住,洪承疇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沿途的村莊上。
比起幾個月前,沿途移民們的村莊已經漸漸有了模樣,大量的房子被建了起來,成片成片的耕地得到了修整和開墾,一群群的百姓正在地裏勞作。
遼南的春耕已經接近尾聲,麥已經種下,百姓們的心裏開始有了些底氣。隻要地裏還有莊稼,家裏還有糧食,等到秋收之後,這些百姓就不需要金州軍的救濟,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