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麟對於農民起義軍的看法很複雜。
從道理上講那些起義的農民確實很可憐,已經被大明的權貴們逼得活不下去了,難道就不允許別人造反求一線生機嗎?
隻是受製於自身的局限性,這些起義的農民軍最後都變成了燒殺搶掠的流寇,典型的勇士變惡龍。特別是那些領導農民起義的人,從一開始的反抗官府殘酷統治和剝削,反抗不公,最後都演變成了用農民起義來為自己爭取榮華富貴。
如果僅僅隻是這樣還可以讓人接受,畢竟這是人性使然,也是改朝換代的自然規律。但是農民起義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病,那就是隻知道破壞不知道建設。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就是典型,走到哪裏吃到哪裏,還要裹挾當地的百姓跟隨他們四處流竄,充當他們的炮灰。所以凡是農民軍經過的地方,無不是留下滿目的瘡痍。
固然這樣的做法使得李自成的軍隊看起來非常的龐大,打起仗來也占盡優勢,但是卻大大的破壞了社會生產,後繼乏力。一旦沒有新的地盤、人口、糧食為大軍輸血,整個體係就無以為繼。
曆史上滿清能夠入主中原,農民軍對北方的大規模破壞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大明的南方自然無法獨善其身。
每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是對社會關係和財富的重組,與之伴隨的就是人口大量死亡,而這一點是魯若麟極力想要避免的。
在魯若麟的規劃中,有太多的土地需要去征服、去經營,而人口是這一切的基礎,否則再大的地盤也守不住。
魯若麟不想用歐洲殖民者的那一套,雖然看似前期省時省力了,但是一旦遇到變故全都為那些土著和奴隸做了嫁衣。哪怕是殖民,魯若麟也要用自己人,將那些土著清除出去,為子孫後代解除後顧之憂。
何況華夏的蓉矛盾原本就非常尖銳,不想將來再走治亂循環的老路,將寶貴的人力資源浪費在內耗上,就要為新增的人口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
華夏的人口資源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是歐洲殖民者做夢都想擁有的。隻要改變思維和處事方式,對外進行殖民擴張,華夏的未來將非常值得期待。
在金州軍擁有進軍大明本土的實力之前,將農民起義軍限製在一定的範圍內是符合金州軍利益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適當的增強明軍戰鬥力對金州軍的長遠利益是有利的。
接下來幾,洪承疇認真的將南關城牆仔細視察了一遍,結果讓他非常滿意。
無論是建造的工事還是軍隊的備戰情況都無可挑剔,物資儲備也非常充足。軍隊的士氣也非常旺盛,隻等清軍前來給予迎頭痛擊。
很快,前方探騎就傳回了清軍的消息。清軍複州大營陸陸續續有大量清軍到達,規模正在急速膨脹鄭
洪承疇和魯若麟知道開戰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洪承疇和吳三桂他們還沒有見過金州軍如何作戰,委婉的向魯若麟提出想要留在南關觀戰。
對於這個要求魯若麟有心拒絕,主要是洪承疇的級別太高,要是他想要幹預金州軍的作戰指揮反而對戰事不利。
洪承疇也察覺到了魯若麟的想法,明言他隻觀戰,不幹涉金州軍的戰事,這才打消了魯若麟的顧慮。
既然決定留下來觀戰,洪承疇和吳三桂他們馬上傳令回遼西,命令增援部隊立馬來南關,參加即將到來的戰鬥。
而金州軍也開始進入戰備狀態,除了一些探騎,南關外已經沒有人馬駐留,全都收縮回了關內。同時加大了各種戰備物資的運送力度,力爭在後勤供應不會出什麼紕漏。
大規模的軍隊集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哪怕是在後世,需要花費的時間也短不了,何況是在這個交通與通訊落後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