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種人,金州軍即使再缺人手也是直接就禮送出境,讓他們去朝廷繼續“發光發熱”,作為金州軍的“隊友”削弱朝廷的實力。
經過這番整頓,金州軍官場風氣為之一震,比原來更加高效廉潔了。
也許是因為金州軍的同化手段實在是太厲害了,朝廷現在已經不再向金州軍派遣官吏了,徹底絕了從官員層麵同化金州軍的可能。
金州軍在大力整頓內部事務,發展經濟的時候,朝廷那邊也有了一些變化。
隨著朝廷從去年的清軍入侵中緩過氣來,朝廷對金州軍的態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本朝廷對金州軍從北方大肆收攏流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卻開始設置障礙,暗中阻擾流民前往遼南。
朝廷又不傻,肯定不想金州軍的實力繼續增長,再往金州軍送人無異於飲鴆止渴。
朝廷能夠有這樣的底氣,一方麵是因為滿清再南關遭遇失敗之後現在安靜得很,關寧錦一線難得的非常安寧,朝廷的壓力小了很多。
加上農民起義處於低潮,讓崇禎和朝中大臣們以為形勢已經好轉,也沒有必要再將就金州軍了,養虎為患的事情大家實在太清楚了。
就這樣,朝廷與金州軍短暫的蜜月期就結束了。
雖然朝廷開始控製與金州軍的物資和人員流動,但是真要執行起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王朝末期,中樞對地方的控製越來越力不從心,上麵的政策到了下麵能否得到執行完全看是否合乎地方勢力們的利益。很顯然,這次朝廷對金州軍的封鎖政策損害了地方勢力的利益,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明麵上人口、物資不再大規模向金州軍流動,但是私底下往來金州軍的船隻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隻因為其中的利益實在太大了,大家根本就割舍不了。
特別是與遼南隔海相望的山東、遼西受到了金州軍的巨大影響,根本就不能斷絕與金州軍的聯係,完全成了金州軍的後勤供應基地。
洪承疇在金州軍的幫助下在遼西建了一個巨大的水泥廠,這個水泥廠生產出來的水泥不但滿足了遼西明軍的需求,還大量賣到了京師附近。
當然,因為金州軍在水泥廠裏也占了股份,金州軍也拿到了大量的成品水泥,用來滿足遼南日益增長的建設需要。
隨著大量水泥的投入,遼西的各個重要城池都被修葺了一番,防禦能力成倍增強。隻要物資供應得上,洪承疇有信心打退清軍的任何一次進攻。
水泥的工藝並不複雜,滿清其實已經掌握了水泥生產的大致工藝,隻是相比起金州軍和明軍對工程建設的大量投入,滿清對這方麵的興趣就要弱得多。
滿清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死守城池原本就是下下之策。真要到了敵軍兵臨盛京城下,滿清是不會愚蠢到讓騎兵上城牆的,還不如撤退保存實力以圖再起。
所以滿清的戰略重點是如何禦敵與國門之外,消耗有限的國力修建城牆並不是他們的選擇。
京師這邊則完全是另外一幅光景,隨著水泥的大量流入,各地掀起了建設的風潮。
因為對清軍入侵的陰影實在太深了,京師的各個城池對防禦的需求直線上升,修建城牆就是最好的保護。而水泥在建城牆上的神奇作用現在已經眾所周知,那些地方官府為了修建水泥城牆甚至到了砸鍋賣鐵的地步。
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政績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迫切需求,是關係到小命能不能保住的問題。不但官員們格外上心,就是那些地方大族們也是難得的慷慨解囊,實在是當初清軍破城的慘狀將他們嚇著了。
產能隻有這麼大,但是需求卻日益增長,水泥完全是供不應求,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見水泥如此暢銷,朝廷肯定是坐不住的,西山水泥廠在遼西水泥廠建成後不久也開始建設了,用的技術都是金州軍教給洪承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