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局勢變幻(3 / 3)

西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來生產水泥,完全可以輻射京畿市場。特別是北京城,不光朝廷要用水泥,那些達官貴人們哪個不想用水泥修修自家的房子和花園。這樣巨大的市場,再多的水泥也吃得下。

比起金州軍的水泥廠朝廷的水泥廠技術和工藝肯定要差一些,但是架不住朝廷人多啊,效率不行可以堆人嘛,產量一樣可以拉起來。

至於汙染和工人健康問題,那是什麼東西?在朝廷眼裏根本就不是事。

水泥讓洪承疇很是賺了不少錢,如果說現在離了金州軍遼西的水泥廠還能正常生產的話,那遼西明軍現在在牲畜與皮貨出口,武器進口方麵已經與金州軍深深捆綁在了一起。離開了金州軍遼西明軍將重新過回苦日子,這是他們絕對不願意的。

所以哪怕朝廷已經有了與金州軍劃清界限的意思,但是遼西明軍完全無視了。現在金州軍是遼西明軍的最大金主,朝廷的話也好使。

山東的情況和遼西明軍差不多,而且受到的影響更深。

因為近水樓台的原因,金州軍對山東,特別是登州和萊州的影響是非常深的。有非常多的山東商人去遼南經商甚至是定居,舉家搬遷到遼南的也不在少數。

特別是當初被迫逃到山東的遼東人,回流遼南的非常多。

這些遼東人其實在山東過得並不好,很受當地人排擠,如果不是實在沒地方去,他們也不願意滯留山東。

現在既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到遼東,而且金州軍對他們非常的歡迎,給他們一種家的溫暖,這些遼東人又有什麼理由不回去呢?

特別是金州軍在南關戰役的勝利,大大加強了人們對金州軍的信心,山東那邊自發前往遼南的百姓就更多了。

金州軍的水師日夜航行在登州至旅順的航線上,為那些移民船和商船護航,沒有任何人敢進行阻攔。

比海上實力,登萊水師在金州軍麵前完全不夠看,非但沒有參與封鎖,反而積極的參與到和金州軍的貿易中來。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金州軍的封鎖完全就是一個笑話。

金州軍繁榮的經濟還帶動了一水相隔的登州和山東,不但為金州軍輸出了大量的原材料,還大做轉手貿易,賺了不少的錢。

金州軍甚至在登州與當地官府和世家大族合夥建了水泥工廠,規模龐大,不但供金州軍自己使用,還大量外售,是合作共贏的最佳典範。

有這麼多的利益糾葛,朝廷想要山東與金州軍斷絕往來不是開玩笑嗎?

朝廷原本想趁著局勢好轉好好修整一下,恢複一些元氣。可惜朝廷的好日子沒過太久,已經招降的張獻忠在穀城又反了。而且在投降朝廷的這段時間裏,張獻忠蓄精養銳,再次反出時實力反而更加強大了。

而且張獻忠的再反在農民軍中引起了連鎖反應,羅汝才、馬守應部也起兵而響應,並到穀城與張獻忠會合。隱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經湖北鄖、均地區進入河南。農民起義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燒起來。

此時朝廷依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初招降張獻忠的熊文燦派左良玉、羅岱前往剿滅張獻忠,被張獻忠擊敗,熊文燦也因此被盛怒的崇禎皇帝逮捕並處死。

而作戰失敗的左良玉雖然連降三級,但是依然可以戴罪立功,可見朝廷對於統兵大將的約束力已經越來越弱了。

這次張獻忠、李自成等人明顯汲取了以前的教訓,不再與官軍正麵硬抗,而是四處遊走,並且在宣傳上也下了一番功夫,開始拉攏百姓,不再一味的少殺搶掠,很是贏得了一些民心。

鑒於中原的農民軍愈演愈烈,朝廷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對付農民起義軍上麵,其他地方已經無暇他顧了,自然放鬆了對金州軍的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