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軍的中路軍很快就逼進到了耀州驛,這裏距離海州城不過幾十裏,是海州城的重要前哨堡壘。
清軍在這裏留有一千人馬,並不指望阻擋住金州軍,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態度和決心。
耀州堡的清軍士兵表現得非常英勇,在簡陋的條件下硬是堅持了兩天時間,最後在城牆被轟塌的情況下城破,全員戰死。
耀州堡清軍的表現讓金州軍再次認識到了清軍的頑強,發熱的腦袋也逐漸冷靜下來。
純粹的清軍戰鬥意誌還是很頑強的,雖然身處劣勢,但是對金州軍造成的損失並不少。
不光十萬大軍在耀州堡停留兩天消耗的物資,就是為了攻陷耀州堡,打開通往海州城的道路,金州軍的傷亡就不小,起碼有幾百人。
最後為了減少人員上的損失,還是在消耗了大量彈藥的情況下轟破城池才結束戰鬥。
對於這些英勇戰死的清軍,金州軍上下還是很佩服的。
軍人的思維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對於真正履行自己使命的對手從來不吝嗇尊重。因為明知必死還要戰鬥到底是軍人的最高標準,這樣的對手怎麼能不讓人敬佩。
因此金州軍為耀州堡的清軍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通過這種儀式告訴金州軍的士兵們,怎樣做才是一名真正的軍人,才能獲得世人的尊敬。同時告訴金州軍的士兵們,不能驕傲自大,清軍絕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耀州既下,海州城近在眼前。
在金州軍兵臨海州城時,皇太極已經帶著清軍主力去了遼陽,不過他在海州留了四萬人馬給嶽托,其中滿洲兵就有兩萬,剩下的都是漢軍和蒙古兵。
海州周圍一馬平川,隻有東邊數十裏之外有大山,非常合適騎兵作戰。阿濟格已經帶著三萬精騎出擊了,目標就是金州軍的後勤線。
目前金州軍的後勤補給線有兩條,一條是從蓋州通往海州的東線,一條是從大遼河口通往海州的西線。
其中西線因為有大遼河深入內陸,加上距離更近,已經成為了金州軍的主要補給線,阿濟格將自己的第一個目標就放在了這條線上。
金州軍二十萬人北伐滿清,看起來人很多,但是在兵分三路之後就沒有多少了。加上遼東地域遼闊,二十萬人撒下去根本就不夠看。除了一些重要的據點,其他地方完全沒有人員駐守。
特別是遼東平原上基本無險可守,可以說金州軍的後勤線上到處都是漏洞,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清軍的攻擊。所以金州軍對於運輸線隻能采取重兵保護的策略,確保運輸線的安全和暢通。
一支標準的金州軍運輸部隊有人員三千人,其中專職護衛人員一千餘人,另外兩千人為運輸人員。不過即使是運輸人員,也是經過嚴格訓練之後的士兵,同樣為金州軍的正式人員,隻是分工不同、武器裝備有些不一樣罷了。一旦遭遇戰鬥,這些運輸人員馬上就能變身戰鬥人員,戰鬥力同樣不弱。
第三混合旅就是這樣一支隊伍,他們的任務主要是為主力部隊運送補給,也是其他部隊口中的運輸大隊。
不過第三混合旅的官兵們從來沒有承認過這個別名,要是有人當著他們的麵稱呼他們運輸大隊,那就要做好和第三混合旅翻臉的準備。
實在是第三混合旅的官兵們覺得運輸大隊這個稱號太羞辱人了,其實他們也想衝鋒陷陣的。隻是職能劃分上就是這麼定的,運輸的事情總要有人做不是。
不過在第三混合旅當兵也有一個好處,物資供應上從來就沒有短缺過,吃的也是最好。雖然金州軍製度嚴格,但是俗話說得好,荒年餓不死廚子,守著這麼多物資,怎麼可能受苦呢?總有些漏洞可以鑽的。
一般的運輸任務第三混合旅隻是派下麵的小隊前去執行,隻是到了遼東大平原,在清軍主力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運輸線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清軍的攻擊。第三混合旅不敢大意,寧可麻煩一些,效率低一些,也要全軍出動,確保物資安全送達。
第三混合旅的旅長邊啟才出發前就被警告過,阿濟格受命打擊金州軍的後勤線,率領大量精銳騎兵在附近活動,第三混合旅隨時都有可能遭到阿濟格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