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國軍增援的十萬大軍抵擋江南的時候,整個官場一片寂靜。
安國軍憑借著十萬大軍,就擊敗了劉孔昭和左良玉的大軍,而且是以一當十,甚至是以一當百,大家就已經對安國軍的戰鬥力感到恐懼了。
好在安國軍的兵馬雖多,但是人數太少,放在整個江南根本就不起眼。所以除了南京以及一些重要城市,其他的地盤還是控製在朝廷和權貴手中,安國軍的統治並沒有深入的地方。
但是這十萬援軍的到達給了朝廷和江南權貴們沉重的一擊,天平開始向安國軍再次傾斜,整個江南甚至是華夏都在看安國軍的下一步動作。
隨同援軍一起到達南京的還有朝鮮的最新消息。
滿清既然已經決定向西發展,當初俘虜的朝廷國王李倧及一眾朝鮮大臣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滿清不聲不響的就將李倧一幹人等給放了。
不過此時的朝鮮,已經沒有了李倧等人的立足之地了。
平壤的金世權政權在苟延殘喘了一年之後,就被緩過勁來的崔永建和金大正給滅掉了。過程極為輕鬆簡單,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戰鬥,就連金世權本人都是被手下叛變殺死的。
至此朝鮮完全落入了安國軍的掌控之中。
不過崔永建和金大正的壓力也不小,朝鮮經過這次大的動亂之後,民生凋零,想要恢複元氣至少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所以並不能為安國軍提供什麼支持,能夠不要安國軍資助就已經很不錯了。
安國軍對朝鮮的統治是漸進式的,通過不斷改善朝鮮百姓的生活,使得朝鮮百姓漸漸接受了安國軍的統治。
特別是安國軍有意宣傳魯若麟曾經在朝鮮為官的經曆,模糊掉魯若麟的出身,將魯若麟打造成了解救朝鮮百姓的英雄人物。並且隨著魯若麟的成就越來越高,朝鮮百姓更是生起了一股濃濃的自豪感。
“安國公如今已經占領江南,快要做皇帝啦。這可是我們朝鮮出過的最大一個人物了。”
“安國公不是漢人嗎?什麼時候成我們朝鮮人了?”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安國公祖上就是朝鮮人,後來因故流落到了大明。到了安國公這一代開始回歸朝鮮,要不然怎麼能做朝鮮的官。當初要不是安國公被李倧那個膽小鬼給驅逐出去了,韃子怎麼可能打的進來?”
“原來如此啊。我就說安國公怎麼會對我們朝鮮這麼好,原來是我們朝鮮人啊。”
“安國公不是朝鮮人會給我們分田,還讓我們的娃兒免費讀書?這是天大的恩惠啊。”
“說起讀書,你漢話練的怎麼樣了?我到現在也隻會說幾句,實在太難學了。”
“再難也要學,學了漢話才會有前途,說不定我們的娃兒以後還可以到大明去當官呢。”
……
短短一年時間,魯若麟在朝鮮的聲望已經超過了國王李倧,百姓們就是這麼現實,這其中安國軍的宣傳也是功不可沒。
但是現在李倧要回朝鮮,這就對安國軍的統治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好在滿清隻是放了李倧和朝鮮的官員,那些帶到滿清的朝鮮士兵則被拉去西域做苦力了,少了很多麻煩。李倧想要回朝鮮,沒有安國軍點頭是絕對不可能的,現在李倧就待在海州等安國軍的答複。
對於如何處置李倧,魯若麟也有點頭痛。
本身來講,李倧與魯若麟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反而在魯若麟事業剛起步時雙方合作的還算愉快。李倧落到如今田地也與魯若麟沒有什麼關係,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滿清將李倧放回來本身也沒安什麼好心思,無非是想給魯若麟添些堵,也沒指望李倧能夠真的拿回朝鮮的統治權。
放肯定是不能放回去的,畢竟朝鮮那邊還有不少懷念昔日舊時光的遺老遺少,李倧回去隻會讓這幫人有了起事的借口。
但是殺掉李倧似乎也不合適,這樣做對安國軍和魯若麟的名聲影響太壞了。兩難之下,海州方麵隻能把這個難題交由魯若麟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