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魯若麟要求盡快完成剿匪任務,但是何海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準備穩紮穩打,一步步的來。
何海的剿匪行動開始的地方並不是在太湖,而是太湖周邊地區。何海知道不把這些水匪的陸地聯係斬斷,水匪們就不會被清剿幹淨。所以何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民兵,否則僅憑安國軍的兩萬人馬想要控製住太湖周邊地區完全是癡心妄想。
有了在南京組建民兵的經驗,在太湖周邊組建民兵就比較駕輕就熟了。特別是各地其實也有自己組建的民兵隊伍,不過一般這種隊伍都是地方鄉紳組建的,目的也隻是保護本族或者本地域的安全。本身的訓練水平和戰鬥力比較低,是一種純防禦性質的準軍事組織。
何海的目的就是將這些民兵組織進行整合,淘汰不合格的人員,招募一些新的成員,並對民兵進行打散重組,削弱他們的小團體屬性,同時進行嚴格的訓練。
因為有魯若麟下發的命令,何海毫不客氣的在太湖周邊地區征兵、征糧,用地方的資源完成剿匪和組建新軍的任務。
如今的安國軍多強勢啊,地方官府又不傻,肯定不敢與安國軍作對,非常配合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不管怎麼說,安國軍的行動對地方是大有好處的,除了少數豢養水匪的家族,太湖周邊的鄉紳百姓對太湖水匪是深惡痛絕的。所以他們對安國軍的行動非常支持,安國軍也借由剿匪行動開始將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力滲透到江南地方。
要說對安國軍的好感度,除了鬆江,太湖經濟圈的百姓對安國軍也非常友好,這為安國軍深入地方創造了比較好的前置條件。
安國軍的海外貿易帶動的可不是鬆江一地,江南都深受影響。太湖周邊原本就經濟發達,特別是種植業和手工業,並不弱於鬆江,甚至因為自身的地理優勢更加發達。僅僅是為安國軍提供各種原材料,太湖周邊的城市就賺了不少。
蘇州原本就經濟發達,這幾年搭上安國軍的順風車,更是混得風生水起。特別是養蠶抽絲、種棉紡紗這兩樣的實力在整個江南都是首屈一指的。
以前織布也是江南的傳統優勢產業,但是在安國軍的大型工廠崛起之後,江南的織布行業在成本上已經沒有多少優勢了。安國軍生產的絲綢和布匹即使加上運費和利潤都比江南本地生產的布匹成本還低,這讓江南本地生產的布匹毫無競爭力可言,隻能轉向原材料的生產。
好在安國軍對於各種原材料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多少都吃得下去,江南的商人們僅僅隻是出售原材料依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用巨大的數量代替了質量。普通百姓也可以通過生產那些原材料過上比較寬鬆的生活,這些都是安國軍給江南這邊帶來的好處。
今天,蘇州城裏熱鬧非凡,江南地域內凡是能夠上得來台麵的大家族、商人紛紛雲集這裏,參加安國軍舉行的江南發展大會。
此次會議的召集者是安國軍商業司的司長王福來,麵對這位主管安國軍商業的財神爺,江南的商人們絕對不敢忽視,何況這次會議是關係到安國軍未來在江南的發展規劃,但凡有些想法的人都不會願意錯過。
蘇州城一下子湧入如此多的豪商巨賈,各種酒樓、客棧、會館立馬人滿為患,價格上漲了幾倍都一房難求。實力更強的人則將目標放在各處園林,豪擲千金隻為能夠有一個體麵的住所,展示自己實力的同時還可以結交八方來賓。
秦樓楚館更是對安國軍感激涕零,生意好到爆棚。當紅的姐兒已經不是給多少錢可以請到的了,沒有一定的關係人家根本不會接單。
豪客太多,蘇州城裏的女妓早已供不應求,隻能從周邊府縣緊急調人。畢竟豪商們的聚會沒有幾個知名的姐兒作陪,總會差一些味道。
無意間,這次大會也變成了青樓界的一場盛會,江南一帶稍微有些名氣的紅倌人都來到了蘇州。即使沒有受到邀請,也要想辦法過來,否則豈不是顯得自己沒有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