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挖國子監的牆角(3 / 3)

國子監的學生們是第一次聽到這種涉及到整個國家的數據,頓時全都被吸引了,渾然忘記了辯論的事情。

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一直是安國軍的風格。雖然教導員嘴裏沒有一句攻擊朝廷稅收製度的話,但是隻從一個個冰冷的數據,以及現實的情況,國子監的學生們就知道這些應該都是真的。

沒有之乎者也,沒有仁義道德。不從個人身上找原因,隻從現實與製度上發掘問題的根源,這種方式讓國子監的學生們耳目一新。

“所以說,大明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經濟問題,是收支嚴重失衡以及財富分配上出了問題。國初時人少地多,百姓隻要肯努力,就可以衣食無憂。越往後,百姓獲得土地的可能性越來越低,甚至連原本擁有的土地都會被權貴、大地主通過各種手段奪走,百姓即使再怎麼努力,連溫飽都無法保證。”

“當他們無法通過勞動生存下去的時候,他們隻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餓死,要麼造反,如果是你們,你們會選哪一條?”

對於這個來自靈魂的發問,學子們全都沉默以對。

從他們所學的知識來說,造反肯定是十惡不赦、不忠不孝之舉。但是當隻有死亡和造反兩個選擇時,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造反吧,哪怕是這些學子們內心裏也是這樣想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都要死了還怕造反嗎?

“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隻會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從朝廷曆年來的稅收我們可以看出,從弘治開始,已經是在逐漸減少了。是大明的人口變少了嗎?不是,大明的人口其實每年都在增加,隻是交稅的人少了。”

“那這些交稅的人都去哪裏了?要麼是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了地主家的佃戶。要麼是幹脆投獻給了那些有免稅權力的人,將原本交給國家的稅賦交給了免稅的人。”

“人口在變多,朝廷的管理成本在增大,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而錢卻越來越少,怎麼辦?”

“辦法隻有兩個,一是從那些富人和免稅的人身上收稅,二是加大老百姓的賦稅。朝廷選擇的哪一種我想大家都清楚,至於後果大家也看到了。活不下去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造反去了。目的隻有一個,既然大明稅收得太狠了,那就換一個收稅少的人來當家做主吧。”

也隻有安國軍這樣的特殊存在才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但是學子們聽著怎麼就覺得這麼有道理呢。

“我再來說一個顛覆大家認知的事情吧。萬曆陛下曾指示手下太監到處收礦稅,弄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吧?”教導員問道。

底下的學子們都點點頭,當初收稅最狠的地方就在江南,江南百姓依然記憶尤深,並深恨之。

“要我說,萬曆陛下也是被逼的。”教導員語不驚人死不休,讓底下的學子們一盤嘩然。

“都說天子富有四海,但是我們大明朝的皇帝個個都是窮光蛋。遇到天災人禍、邊境戰事,朝廷要賑災、要打仗,這些都要錢,可是偏偏國庫空得耗子都活不下去,那怎麼辦?隻能找皇帝要,皇帝還有內庫嘛。”

“但是皇帝的錢是從哪來的?朝廷的賦稅和皇莊的收入。但是皇帝還有皇宮大內的數萬人要養,哪裏來的錢去賑災、去打仗?既然沒錢,隻能自己想辦法。萬曆陛下還是知道從百姓身上撈錢是會引發大亂的,所以就將目標對準了那些富人,這才有了太監們四處收礦稅。”

“沒有太監們收的礦稅,萬曆朝的三大征怎麼打得贏,國家怎麼保持安定?”

“別看皇帝至高無上,但是他的日子未必比一個江南富翁過得舒坦。皇帝賺得多,但是花得更多。那裏像江南富翁們坐擁良田萬頃,卻不用交一個子的稅,錦衣玉食、花天酒地,就等著哪一天挖大明的牆角把大明挖倒了,被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殺個幹淨。”

教導員的話對國子監的學子們來說衝擊力實在有點大,一時都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