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戰火重啟(2 / 3)

人,始終是要為自己活著的。

除了宗室的事情,另外一個讓人關注的事情就是朱慈炤和朱慈炯出宮到安國軍學習這個大新聞了。

以朱慈炤和朱慈炯的年紀,出宮學習也並非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跑到安國軍去學習就比較詭異了。聽說這個事情還是魯若麟自己提出來,這就讓世人有了很多猜測和想法。

這是監視控製還是扣為人質?總不會是想讓朱慈炤和朱慈炯學到真本領吧?

魯若麟最近一係列的舉動確實讓人浮想聯翩,他對朱家皇室展示了太多善意,一點都不像是要謀朝篡位的樣子,讓人摸不著頭腦。

誰也猜不透魯若麟的想法,更加不敢輕舉妄動,朝廷和安國軍難得的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安國軍在江南發展內政、積蓄力量,時間越往後,實力越強大。同樣的情況放在李自成身上就不合適了。

以搶劫起家的李自成,治理地方的水平連朝廷都不如。如果不是憑借自身的巨大威望,根本不可能將北方揉成一個整體。這一點從順軍的地盤裏各個軍頭們各自為政,心懷鬼胎就可以看出來。

明麵上大順國內李自成至高無上,大家也都聽從李自成的命令和調遣。但是順軍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是由太多勢力糅合在一起的,其中包含了數量眾多的投機客。

在李自成自身實力強大的時候,自然可以號令全軍,無所不從。但是一旦順軍閑下來了,時間越長,地方治理混亂的弊端就越發明顯。

所以在襄陽、荊州囤積重兵的大順軍,非但沒有因為整訓而越來越強,反而有了加速腐敗墮落的趨勢。

順軍的素質原本就差,沒有仗打的時候,為禍地方就成了難免的事情。

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安國軍駐紮的武昌,同樣身為戰爭一線,但是經過安國軍的細心治理,已經從左良玉的破壞中逐漸恢複過來。市麵上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對安國軍的支持度極高。

而順軍占領的荊州、襄陽地區,因為順軍軍紀太差,燒殺搶劫的事情屢禁不止,生活和生產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百姓們朝不保夕,要麼被迫加入到了順軍的行列,要麼冒險逃亡安國軍的統治地區,根本無法為順軍提供有效的後勤支持。

要不是李自成從其他地區調集了大量糧草物資,襄陽和荊州地區的一百多萬大軍根本就維持不下去。

能搶的早就被搶光了,再沒有大量錢糧進項,大軍隨時都有崩潰的可能。所以李自成不敢再等下去了,隻能主動對安國軍發起進攻。

這一戰對大順國來說至關重要,李自成親臨襄陽指揮作戰。

順軍的作戰計劃並不難猜,從襄陽和荊州同時出擊,兩路夾擊,直取武昌。

準備多時的順軍水陸並進,江麵上戰艦密密麻麻,聲勢頗為浩大。

這次大戰對順軍和安國軍的意義很像大明開國之初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對決,勝則坐擁天下,敗則煙消雲散。

魯若麟不敢掉以輕心,親帥十萬大軍西進武昌,支援孫富貴。

大戰一觸即發。

魯、李之間的大戰牽扯住了天下人的目光,分屬雙方的勢力用忐忑的心情等待著大戰的結果。

南京朝廷對這場大戰的心情是最複雜的。

兩邊無論哪一方獲勝對他們都不是什麼好消息,隻要任何一方獲得勝利,基本上天下就會屬於他了,反正不會有朝廷的什麼事。

李自成和魯若麟兩人比較起來,無疑魯若麟的做法稍顯溫和一點,實在是京師的事情影響太過惡劣了,大家都不希望與李自成打交道。

甚至已經有朝廷官員私下裏建議,如果魯若麟在武昌戰敗了,那大家就坐船到遼南去,總之肯定不能留在南京等死。

當初京師的教訓實在是太慘痛了,絕對不能重蹈覆轍。魯若麟再壞,也比李自成有底線,至少大家的命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