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舉製度改革的重要一環,化吏為官的法令雖然讓一些進士、舉人官們私下裏有些非議,但是得到了眾多底層吏員們的擁護。
說到吏,在百姓們眼中他們是官,但是在真正的官員眼裏,吏就是他們在官場中的奴仆。所有的瑣事、雜事、具體事務都是由吏們來完成的,官員自然是高高在上,製定規則、指點江山。
因為吏員幾乎沒有任何升遷的可能,哪怕是官場中被人歧視的九品芝麻官,對吏來說也是一道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塹。絕大部分的吏終其一生都不會有當上官的機會,官吏雖然經常被放在一起說,其實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階層。
既然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升遷的希望,所以吏的心思就放在了利用權力謀取利益之上。
吏雖然不是朝廷正式在冊的官員,甚至俸祿都是由地方上發放,但是他們手中的權力並不小,特別是對那些平民百姓而言。
而且地方官府的吏職經常被大家族長期壟斷,權力與地方勢力結合起來,想要為非作歹簡直不要太簡單。
加上吏員都是本鄉本土,根基深厚,而正牌官員都是外派,真鬥起來,沒有一些背景和手段,一般的官員還真不一定是吏員們的對手。
種種情況加起來,吏員這個階層無論是在官場還是百姓中,都是被鄙視的對象,口碑極壞。
真正的文人,讀書的目的就是考中舉人、進士做官,官場地位低下的吏員,讀書人是不屑去做的。一旦有了做吏員的經曆,基本上就是斷絕了在科舉中的前程。
油滑如吏、奸詐如吏,在品德要求極高的讀書人眼中,別說做過吏員,就是出生吏員家庭都會受到歧視。哪怕那些世家大族其實背地裏男盜女娼,但是人家包裝得好,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歧視那些官場小吏們。
朝廷歧視吏員,對他們貶低、限製,偏偏又離不開他們。
沒有那些吏員,指望那些隻懂得四書五經的官老爺們管理衙門、治理百姓?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所以這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存在。
魯若麟因為有來自後世的見識和眼光,自然不會輕視基層政權的建設,特別是那些數量龐大的底層吏員,能否將他們用好,直接關係到未來政權的穩定。
這些吏員能夠長期把持地方政務,最起碼,實幹的能力是不缺的。他們缺的是希望與敬畏,所以魯若麟準備從兩個方麵著手,大力度整肅吏員隊伍。
常州府宜興縣。
作為安國軍最早深耕的一批州縣,安國軍在宜興縣的影響力自然不小。縣中大族經過安國軍的拉攏和打擊之後,基本上已經承認了安國軍的統治。
如今縣中的大小事務基本都是由派駐此地的稅務司暗中把持,真正的縣衙已經成了擺設。
通過已經深入到村寨的各個稅收小組,稅務司對基層政權的把控能力絕對不是朝廷可以比擬的。
與欣欣向榮的稅務司相比,宜興縣衙則要冷清、荒涼得多。
按照朝廷的規矩,宜興縣除了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巡檢五人屬於朝廷官員有俸祿之外,其他的吏員以及各種雜役、奴仆等都是知縣花錢聘用的,所需錢糧都是從稅收中截留。
現在稅收的事情衙門已經沒有辦法插手了,朝廷的俸祿也是時有時無,如果不是還有以前的底子在,知縣等人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因為斷了收入來源,知縣雖然頗有家財,也不可能用自家錢財來為那些吏員們發工錢。加上縣衙早就無所事事,知縣幹脆就將那些吏員們全都解散了,隻留下一個看門的老頭,以及一個師爺、兩個長隨,搞得縣衙裏的官比幹事的人都多。
失去了衙門的背景,加上安國軍對於為非作歹的事情處理非常嚴格,那些世世代代在宜興縣作威作福的吏員世家徹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宜興縣的知縣彭家齊正在為自己的前程苦惱。
作為三榜進士,等待了幾年時間,又上下打點花費了不少人情和錢財,彭家齊才分配到宜興縣為官。
要知道江南地界的知縣可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起碼比北麵的知府都要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