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華朝廷可不比前朝,至少在錢財這一塊信譽度極好,富人們也不怕朝廷黑了他們的銀子。而且這個事情怎麼看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雖然資金回收時間長了一些,但是至少旱澇保收不是。
在朝廷嚴厲打擊高利貸的情況下,富人們的銀子也不能總埋在地窖裏發黴,能夠找到一個有穩定收益的項目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個時候大規模修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為百姓們提供一個獲得額外收入的渠道。
大華朝廷修路沒有沿襲以往征召百姓服徭役的做法,而是付錢請百姓們做事。
這種大規模的工程以前都是由百姓們自帶糧食來無償勞動,很多人累死、病死在工地上也沒人管,百姓們也早就認命了。
在朝廷要修路的旨意下達地方的時候,百姓們不是感到欣喜,而是充滿了恐懼。
連年的戰亂使得百姓們生活困苦,原本就上頓不接下頓的,這個時候再去服徭役修路完全是家破人亡的局麵。
好在朝廷隨後的告示就出來了,以後將不再有服徭役的事情,任何參與朝廷組織工程的百姓都管一日三餐,還有工錢可以拿。
這樣的驚天逆轉讓百姓們都有些不敢相信,但卻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這個時候能夠有一份糊口的工作,還能賺到錢,是可以改變一家老小未來命運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若麟才會啟動這個大規模的基建工程,投資拉動消費,促進民生,給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們一個度過難關的機會。
修路是個大工程,對建材、工具、食品等的拉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原本有些死氣沉沉的地方經濟在這個工程的刺激下開始變得沸騰起來。
水泥的生產技術已經不是什麼特別機密的事情了,修路肯定要用數量巨大的水泥,朝廷幹脆在各地興建了大大小小幾百個水泥廠,在滿足修路需要的前提下還能夠服務地方經濟。
路修好了,商品和人員的流動就更加容易了,經濟自然而然的就蓬**來。
隨著吏治的好轉,朝廷統治的地域重新恢複秩序和活力,百姓們逐漸從創傷中走了出來,國家開始變得穩定。
在魯若麟稱帝一年後,西南傳來捷報,張獻忠在窮途末路中被部下殺死,殘部基本投降了朝廷,為禍華夏數年的張獻忠部終於煙消雲散,西南地區得以恢複安定。
與此同時,陝西的大順軍殘部在走投無路之際遠走青海西域,最終能夠有多少人活下來還是未知數,陝甘一帶再次納入朝廷治下。
至此,華夏的傳統核心區域全部被朝廷收複,天下重新恢複一統。
不過這並不是魯若麟想要的目標,至少相比起後世,如今大華的版圖遠遠不夠。
至少在魯若麟的規劃中,西域、青藏、蒙古草原絕對是要納入大華版圖的。即使是寒冷的北海極地地區,雖然現在的開發價值不大,但是至少要跑馬圈地全都算在大華的領土範圍之內。
如今的草原和西域基本掌握在滿清的手中,遠走西域的滿清遠離大華之後反而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實力比以前反而更加壯大了。
但是由此帶來的負麵影響就是滿清遊牧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了。
滿清在皇太極時代一直在走漢化的道路,內部治理和生活方式也在向漢人靠攏。雖然漢化的代價就是戰鬥力有所削弱,但是政權的穩定性卻大大提高了。
在遠走西域之後,滿清不得不適應當地情況,開始走遊牧化的老路。雖然地盤大了很多,手下可供驅使的士兵也多了許多,但是滿清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卻大大削弱了,這也是遊牧民族的通病。
想要擊敗滿清和西域、草原各族,最有效的辦法還是組建一支實力強大的騎兵部隊。畢竟茫茫草原,沒有騎兵,想要追上敵人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