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草原(1 / 3)

魯若麟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廢除了執行幾千年的四民製度,明確無論從事任何正當職業的百姓身份和地位一律平等。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實際上階級這個東西不是一紙律文就可以消除的。不過有了魯若麟的詔書,至少明麵上任何職業的人都不再受到歧視。

對於魯若麟的這個詔令最感激的就是前朝的軍戶、匠戶們,他們終於擺脫了身份的縛束,不再受上官們剝削和製約,可以過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了。

特別是匠戶們,大華朝廷對工匠們的重視程度絕對是曆朝之最,一個好的手藝人絕對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要是有什麼獨門絕技或者先進發明,那就可以直接躋身富貴之家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技術與科學開始得到發展,歐洲的現代科學體係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讀書人的重視。

華夏的知識體係一向偏向理論和哲學方麵,在實用科學上確實與西方有較大的差距。即使有一些領先世界的科學知識,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無法得到傳播和發揚光大。

以前的文人不重視自然科學,是因為這些知識不能讓他們當官、發財。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學習科學技術一樣能當官,還能發財,而且前途比傳統的文人更遠大,更受朝廷和魯若麟的重視,立馬就讓削尖了腦袋想要飛黃騰達的文人們紛紛投身自然科學的懷抱。

華夏人都是精致的實用主義者,一旦發現某樣東西能夠帶來好處,能夠升官發財,根本不需要朝廷推波助瀾,他們自己就會主動的改頭換麵。

隨著工匠地位的提高,各種商品的生產也開始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官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為這些商品找到銷路。

在古代,影響商品流通因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糟糕的交通情況,一個是多如牛毛的稅收關卡,最後是遍布各個交通要道的綠林好漢們。

針對這三個情況,大華官府做出了相應的處置。

首先是對全國各地的關卡進行整頓,除了一些大的關卡,那些小的收稅關卡全部廢除。而且隻要有交稅證明,一批貨物隻用交一次稅,大大的減輕了商人們的負擔。

為了保證關卡整頓落到實處,朝廷特意從中央派出了幾十支督察隊進行暗訪,現場處理、現場執法,打擊了一大批心存僥幸的地方官吏。

而且這種行動不是一時的,會長期執行下去,目的就是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反正這些關卡的稅收也很難上繳到朝廷,還不如直接裁撤,減少商人們的負擔,加速商品的流動。

有朝廷的大力整治,整個大華不說全麵取締了那些非法稅卡,至少九成以上都消失了。

至於那些綠林好漢們,原本就在朝廷的打擊範圍之內,不光是為了使商道暢通,也是為了地方的長治久安。

對於治安,大華朝廷可謂是不惜血本,即使難度再大、花費再多也要做。魯若麟明白,良好的治安環境可以大大提升老百姓對朝廷的歸屬感,也能夠更好的生產和生活,這是絕對必須的統治成本。

老百姓為朝廷上繳賦稅,朝廷就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保證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這是提升百姓們幸福感最有效的辦法。

這兩大問題解決之後,困擾商品流通的最大困難就是交通了。

比起前麵兩項,解決交通問題的難度更大,花費更多,但也是朝廷必須要做的事情。

來之後世的魯若麟實在太明白交通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了,雖然前期的花費大,但這是能夠為國家產生長久收益的。

當然僅憑朝廷的力量想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全國範圍內的道路和水利建設肯定是不現實的,隻能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一起參與進來,特別是那些有錢人。

本著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朝廷積極拉攏各地的有錢人合作修建道路,通過收費來獲取收益,一時間引得各地的富人們蜂擁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