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一統天下重新點燃了百官們心中的雄心壯誌,不說大順軍殘部逃往北方,重新站起來的大華也需要通過征服草原來震懾北方那些異族。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武將們的終極夢想,隻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在背後支撐,再天縱奇才的將領也不可能在農業時代征服茫茫草原。
華夏曆史上有過多次征服草原的記錄,但幾乎都是曇花一現,沒能實現長久的統治。
所以僅憑武力征服,不施加政治和經濟影響,華夏不可能真正將草原遊牧民族變成自己的子民。
魯若麟采取的辦法就是軟硬皆施,一方麵出動武力嚴厲打擊任何試圖通過搶劫發家致富的草原勢力。另一方麵又通過加大對草原的物資輸送,緩解草原上的民生困難。
並且大華對待草原民族的態度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交易更加公平,嚴禁欺行霸市、坑蒙拐騙,並且有官方進行監督、處罰。與草原的貿易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贏得了牧民們的信任。
在魯若麟看來,大華與草原在出產上是非常互補的,完全可以實現共贏。而且大華作為主導方,在雙方的貿易中占據絕對的主動權,魯若麟需要做的就是分出一部分利益給牧民們,而且確保這些利益能分到底層的牧民手上。
時間長了,當草原的經濟與大華深度捆綁,再想分開就沒那麼容易了。
草原上的普通牧民離開部落的支持與幫助就無法活下去,他們也因此深受部落頭人們的控製。大華要做的就是幫助這些牧民們自立,在這些牧民們遇到困難時為他們提供幫助,這樣他們就會逐漸擺脫頭人們的控製,成為大華的子民。
草原牧民最怕的就是黑、白、黃三災,一旦遇到這樣的災害,家畜大量死亡,牧民們就會大量餓死。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望頭人們救濟牧民是不可能的。
草原經濟單一,權力機構鬆散,根本沒有華夏那樣的組織動員能力。在大的災害麵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想要度過災害,必定是屍橫遍野。
在大華建立的第三個年頭,北方草原就遭受了一次猛烈的雪災,大量牲畜被凍死、餓死,牧民們陷入了絕境。
按照以往的經驗,遭受這麼猛烈的雪災,草原牧民們想要活下去,隻能拋棄老弱病殘,並前往中原搶劫,否則隻有死路一條。
但是大華在得知草原受災之後,對於邊境地區的牧民們進行了救濟,無限量收購他們手裏的牲畜,即使是凍死、餓死的牲畜也要。
反正北方的冬天異常寒冷,不用擔心肉變質。
而且大華購買這些受災的牲畜價格開的還比平時高那麼一點點,付出去的也都是糧食、布匹等草原上急缺的物資,令受災的草原牧民們異常驚喜。
如果手頭上沒有牲畜可以交易,大華對前來投奔的牧民們也是全力救濟,來年這些牧民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來償還借貸的物資。
大華的救濟是全方位的,在整個草原邊境上設立了多個救助點,敞開懷抱接納前來投靠的牧民們。
隨著大華救濟牧民的事情傳開,甚至是草原深處的牧民也開始向大華遷徙,為的就是能夠度過難關。
控製著草原的滿清和部落頭人們,當然不希望大華將草原上的人心都拉走,瘋狂的阻止牧民們向南遷徙。
隻是滿清和頭人們不能為牧民們提供度過災害的物資,就始終無法阻止牧民們向南尋找生的希望。
在這場人心爭奪戰中,大華憑借著深厚的實力,讓眾多牧民們背棄了滿清和大部落,投向了大華的懷抱。
大華不僅為這些投靠過來的牧民提供安全保護,還在自己的控製範圍內為牧民們劃分了草場。
這些牧民除了上繳的賦稅,其他勞動所得都歸個人所有,比起以前在頭人手底下放牧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且大華還將研究出來的青儲技術傳授給牧民們,使得牧民們完全不用擔心冬天牲畜們的飼料問題。
不僅是青儲技術,還有優質牧草的培育、獸醫的指導,大華為了讓牧民們多產牲畜可謂是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