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朱見深的三大聖旨分別傳向大明各地。
雖然眾臣不知為何之前盛傳的士紳納糧,統一農業稅,征收商稅和礦稅,朱見深為何沒有推行。
然如此也好。
罪己詔是朱見深自己的意思,丟了南方和兩京,確實應該下一罪己詔。
而軍製改革和藩王皇親改革。
在群臣看來到也無妨。
這藩王皇親本就是朱見深自己的家事,群臣沒必要幹預。
而且藩王皇親勢力減少了。
士紳,豪強的勢力就增加了。
此消彼長,這些代表士紳的官員,又怎會反對。
至於軍製。
如此改革,也算是效法漢海王國。
而且如今軍隊雖然名義上是由五軍都督府統領,是由勳貴統領。
但是實際上軍隊的掌控權已經變成了文官集團。
畢竟如今軍官的升遷,俸祿的發放,軍糧的征收,調動,兵源的補充等等工作都得通過兵部。
如此軍隊怎麼改也得文官集團說了算。
自然群臣也不會反對。
於是三條聖旨,就這樣毫無保留的發往了各地。
而三道聖旨發往各地後。
一石激起千層浪。
各地動蕩由此開始。
不過也正如朱見深所料。
罪己詔讓北地百姓再次對朱見深,對大明有了信心。
改軍戶,匠戶入民戶,統一戶籍管理。
也讓那些世代為軍,為匠的百姓,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而軍改也讓大明各地軍隊煥然一新。
特別是軍戶不再世代為軍,反而讓這些人更加積極主動。
還有參軍吃餉,也成為了大明百姓的一條出路。
唯一有抵觸的是各地藩王,皇親。
雖然這些人名號,族譜保留了下來。
但是土地,佃戶被限製,甚至沒有了供奉,俸祿。
讓他們如何能接受。
於是很多皇親藩王打算進京,拿著朱元璋頒發的皇明祖訓向朱見深哭訴。
然而各地官員雖然原本都很恭維這些皇親。
但是聖旨一下,這些官員立刻翻臉。
各地幾乎是強製對藩王,皇親進行處理。
同時這些官員以無詔不得進京為由,將這些皇親全部攔下。
最終在無奈與無助下。
藩王皇親們隻能接受現實,交出了自己大部分的錢糧,土地,佃戶。
而這為大明國庫帶來了差不多六千萬兩白銀的收入。
另外還有兩千多萬畝的良田,八百多萬的佃戶。
這一下,讓朱見深更加厭惡這些藩王皇親了。
如今大明藩王少說也有上百人吧,皇親幾十萬人。
居然弄出了這麼多的銀兩,土地和佃戶。
有這樣的實力,確不思報國恩。
在朱見深看來,都該殺。
隻是礙於情麵,朱見深還是饒恕了這些皇親們。
當然這之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打算束手就擒,打算鋌而走險。
但最終也難逃厄運。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幸免於難。
那就是從南方漢海王國放回的淮王,寧王,楚王,蜀王等王。
這些人放回大明後,早已孑然一身。
所以朱見深不僅沒有治罪,反而賞賜了諸王不少財物。
算是安置了諸王。
另外,對於從諸王得到的財富。
朱見深也耍了點小心思。
除去土地和佃戶由戶部接手,分與百姓外。
六千萬兩白銀其中四千萬兩都進了朱見深的內帑。
隻有兩千萬兩進入了大明的國庫。
而這群臣並未反對。
畢竟這些都是藩王,皇親當中弄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