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爾格到底是建虜當中有名的將領,是滿清八大臣之一。得到一個難以置信的結論之後,他並沒有按照以往的經驗,看不起明軍,依舊領著軍隊去救援廣寧前屯衛等城寨。
當然,他也沒有縮在寧遠城裏固守待援。真要這樣,就太無能了。
隻是考慮了片刻之後,圖爾格便當機立斷,立刻領兵出城,往北而去,向登陸的明國軍隊發起攻擊。
不管是什麼情況,確保和錦州那邊的通暢,這是他一開始就想到的念頭。
如此一來,就算山海關那邊過來的明軍多或者少,他都會有應付之力。
……………………
從海上登陸的明軍,自然是事先安排好的步軍,由馬祥麟統領。其中有五千白杆軍,三千關寧步軍以及兩千京營軍隊,一共是一萬步軍。
馬祥麟當然知道,一旦戰船靠到岸邊之後,便會很快引來建虜的攻擊。
不過在覺華島之時,這次戰事的每個細節,都有傳達到每個將士。讓每個將士都知道,他們即將要做什麼,怎麼做。這樣才能避免最大程度地慌亂,做到最快地完成截斷寧遠建虜退路的部署。
為了節約時間,運輸船都是一艘艘地衝上沙灘,隨後便是擱淺了。
這個登陸時間也是算好的,如今是退潮時候,等半天之後漲潮時,擱淺的船隻便能輕易脫離沙灘。
早已等著的明軍將士們,在船隻一停下之後,便立刻往沙地上跳,然後幾乎連滾帶爬地用最快速度跑離沙灘,在各級將領的帶領下,往官道那邊衝過去。
一些特製的戰船上,有一個個的木架子,就類似後世的吊車一般,把一輛輛偏廂車吊到沙地上,然後由人力連推帶抬地搬離海邊。
這些偏廂車裏沒有火炮,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阻攔建虜騎兵,起到一個防護作用。要不然,空地上步軍去攔騎軍,就太危險了。
大炮雖然是有,但是沒法放在偏廂車裏。要不然,偏廂車太重,就無法推離海岸線。最多隻能是一些小炮,可以人力抬著走的那種,回頭還會按在偏廂車上。至於紅夷大炮這種,隻能等要攻城的時候,才從船上卸下來了。
密密麻麻的大明船隻,幾乎是連在了一起,在海麵上鋪滿了一層。桅杆林立,猶如在海上出現了一片樹林一般。
後麵的船隻,沒有空地可以靠岸,便按照事先布置的,就和已經靠岸的船隻用繩索固定。隨後,船上的明軍將士便通過前麵的船隻下船。
所有的這些,都是事先經過推演。每艘船怎麼做,也都事先有安排。
不過雖然這樣,可也免不了有的船沒有到位,從而引發局部混亂。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精心安排的這次登陸,在建虜反應過來之前,明軍將士們,就都已經蜂擁上岸了。
馬祥麟是最早一批登陸的,看著遠處的建虜探馬往這邊過來,他壓根沒有一絲懼意,指揮著身後的手下按照計劃開始部署。
其實,相對來說,是那些探馬看到明軍在這裏大規模登陸之後,他們的臉上才是一片驚懼之意。
這種情況,他們從未見過!
於是,不斷地有建虜探馬立刻掉頭,飛馳而去,或者是往寧遠城那邊,或者是往寧遠中左所,甚至是往錦州而去。也不斷地有建虜探馬,從南北兩邊飛馳過來觀看明軍的登陸情況。
總之,從午後開始,突然之間,寧遠這邊的局勢,隨著明軍的突然動靜一下便緊張了起來。
馬祥麟並沒有指揮軍隊去攻打寨兒山堡,而是把手下部署在寨兒山堡前麵兩裏左右的最狹窄處。一輛輛的偏廂車,緊急部署,成為一道道地“長城”。
在偏廂車的前麵,又有明軍將士從車廂裏拿出一根根地兩頭削尖的長棍子,沒有規律地往地上釘著。三個人一組,速度飛快地釘著一根根木棍。這些尖木棍都是斜向釘著,同樣是用來阻攔建虜騎軍的進攻。
還有的明軍各級將領,大聲吆喝著,收攏自己的手下,在偏廂車的後麵開始緊急集合,準備戰鬥。
這處登陸點,是在寧遠城和寧遠中左所之間偏寧遠中左所一側。
之所以選擇這裏,一是因為這裏有一處沙灘,便於船隻衝沙灘,最快速度地登陸。
第二個原因是這附近的地勢是這周邊最狹窄的,更有利於阻擊的明軍,不至於兵力防守的陣線太寬而攤薄兵力。
第三個原因是如果登陸點離寧遠城太近,就可能來不及完成阻擊部署,寧遠城內的建虜主力就能趕到,那樣對於阻擊的明軍會有很大的威脅。而偏向寧遠中左所這邊的話,建虜在寧遠中左所就隻有一千來人,威脅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