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 齊集長沙 44章 爾虞我詐智鬥蘭花(2 / 3)

跨嗵!跨嗵!……

走道樓板上的腳步聲傳來,隨後肥處長推門而入,一小眯眯色樣地眯眯著眼睛,嘻皮賴臉樣的過來捏著蘭花手一邊摸著,一邊說;“幹嗎要生氣走呢?這大清早的剛摸上點勁……”

可話還沒說完,蘭花把手一下的甩開說;“一個整天的皆油,一個貪財心黑,人家牽線搭橋他還過河撤橋。看下次有這樣的朋友我還介紹不?”說完那水蛇腰一扭一扭撒著小嬌氣樣生氣而去。

弄得個剛進來的肥處長是仗二和尚摸光頭,莫名其妙對作雲道;“咋的?她今天連你也氣了?”

作雲一副無可奈何的貪財囧樣道;“我三個女人還不知拿啥家當娶?拿啥家當養?剛發點小財,賺點小錢,她說我要給她牽線搭橋錢,我要她捎信給那龔掌櫃的再加兩封就分她一封。可她說我貪財心黑黑。處長,這有錢賺誰不想賺您說是不是?”

此刻剛鬧明白咋回事的肥處長聽後,用蘭花手指指了下作雲說;“你就是心黑黑。”然後也就轉身去追生氣離開的秘書蘭花。

作雲則在後麵一副小寶裏寶氣守財地主樣的狡辯道;“我咋就心黑黑了?有錢不賺不大寶碌了嗎?三個女人拿啥來養?”守財小樣的狡辯,似意猶未盡的他,可肥處長卻開門以大腹便便的離去。

望城靖港是湘江下遊百裏平原的糧食、棉花、菜籽油、牲牧業的主產區。從湘陰古鎮,湘江分洪支流而入的湘江水澆灌著這片大地。那糧食大米又香,又軟,又甘甜且油質光亮,入口香噴噴,清甜生津。棉花是又白,絲又長。

千年古靖港鎮自古得水運優勢,坐落於湘江西岸,曾為三湘物資集散的繁榮商埠。原名蘆江,又名溈港,係溈水入湘江口。曾有“小漢口”之稱。長沙湘江下遊西岸,距離長沙城區約為30公裏,屬望城糧棉主產區。

靖港扼湘江逆上長沙之要衝,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一統誌》說:“在長沙縣西北五十裏,自寧鄉縣流至東北入湘。”地理上為洞庭湖流域南緣的大眾垸區;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別與本縣新康鄉、格塘鄉與喬口鎮相鄰,東麵隔湘江與銅官鎮相望

靖港是天然良港,地處溈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帶,昔為天然良港,水路暢通,帆影不絕,益陽、湘陰、寧鄉及望城糧食及土特產都在這裏集散轉運。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商賈雲集,市場活躍,為境內第一繁榮集鎮。

在清朝末年至上世紀初期,靖港有糧棧米號20多家,還有一批工商作坊,遠近商賈雲集,生意買賣興隆。當時有一個民謠說到: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清光緒24年,即1898,有客輪停靠,在此設“洋棚子”接送旅客。往來於溈水、湘江的寧鄉“烏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隻達千艘左右。

清末民初,有糧行50多家,糧棧、米號各20餘家,還有一批其他工商業。民(國)中期,與津市、洪江同為湖南省繁盛三鎮,有“小漢口”之稱。

靖港古鎮曆史的厚重源於她有著悠久的曆史。靖港的得名相傳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字藥師,唐朝軍事家。唐朝開國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領軍擊敗蕭銑平定江南,並鎮守長沙湘江一帶。他的兵營駐紮在溈水港口。李靖治軍有方,對部下又要求嚴格,因此李靖的軍隊紀律嚴明,很受老百姓愛戴。他離開長沙去漠北之後,人們一直很懷念他,於是就把他駐紮過的“溈港”改名為“靖港”。

鹹豐四年,即1854年農曆2月初9,公曆3月7日。太平軍征湘軍占領靖港,農曆4月初2,公曆4月28日,石貞祥率征湘軍大敗曾國藩水師於靖港。曾國藩在靖港對岸銅官渚憤而投江,被人救上。後湘軍水師彭玉麟、陸師塔齊布等(盒)力攻擊太平軍,農曆4月初8,即公曆5月4日,太平軍自靖港退守嶽州。

那時的靖港碼頭熱鬧非凡,老街人多是生意人,他們把自己的小門麵打理得格外有序。貿易的興盛也使得當時的靖港出了很多富商。老街人做生意很講信用,於是這裏的富人多半就成了信譽的化身,所以不像別地“富人富,窮人罵”。相反,這兒的富人誠實本分,很受人尊敬。靖港的商鋪很有名,米鋪、陶瓷鋪、印染鋪、修理鋪……各種鋪麵比較齊全,鋪麵不大,卻內容齊全,用的多是祖上傳下的手藝,所以格外有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