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澤東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3 / 3)

周恩來曾指出:“現在開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國際國內形勢都是有利的;提出過渡時期的問題,也是適時的。”我們黨提出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有充分客觀依據的。

從國際情況來說,中朝人民在朝鮮戰爭中的勝利把美國企圖挑起世界大戰的時間推遲了,這就不僅有利於促進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的增長,有利於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中民族民主運動力量的增長,有利於世界人民的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我國進行建設工作。

從國內形勢來說,開國幾年來,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國防力量愈益增強,各種社會改革已基本上完成。尤其是這幾年來,財政經濟狀況已經基本好轉,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一天一天加強,人民的積極性更加充分發揮出來。這些都是進行全麵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有利條件。但是,還要充分認識到兩個基本情況:

第一,我們的經濟遺產落後,發展不平衡,還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大多數在沿海。盡管經過建國頭3年的努力,恢複國民經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都達到或超過了曆史上最高水平。但是,整個生產水平還是非常低下的。1952年,我國鋼的年產量為135萬噸,在世界上占第18位,平均每人隻有2.37公斤。糧食總產量雖然占世界第1位,但平均每人隻有500多斤。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標誌的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隻占26.7%。工業水平落後,還表現在許多工業部門還沒有建立起來。正如毛澤東所說的:“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在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是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列寧曾一再指出:“建立社會主義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礎,隻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沒有社會主義大工業,我們就不可能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就不可能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改造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因此,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過渡時期所麵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第二,我們還有五種經濟並存。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解決小農經濟、手工業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等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同社會主義工業化之間的矛盾。建國後,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農業和手工業的個體經濟仍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1952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占41.15%,公私合營工業僅占4%,合作社經營工業占3.2%,私營工業占30.6%,個體經營工業占20.6%。1952年,在商業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社會主義商業占42.6%,國家資本主義及合作社商業占0.2%,私營商業占57.2%。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麵,1952年,全國參加農業互助組織的農戶占總戶數的40%,但其中互助組占39.9%,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僅占0.1%。合作化手工業僅占手工業從業人員的3.1%,而個體手工業占96.9%。到1952年底,各種性質的經濟成分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國營經濟占19.1%,合作經濟占1.5%,公私合營經濟占0.7%,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占6.9%,農民和手工業的個體經濟占71.8%。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和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合計起來,在國民收入中占21.3%,而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卻占78.7%。社會主義不可能建立在小生產個體經濟的基礎上,也不可能同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長期共存,因此,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必須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的,同時允許一定範圍的個體經濟存在,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必要補充的有利於人民的經濟模式。這是我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又一個迫切的重大的任務。

由此可見,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進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或者說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是我黨和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具有獨創性的貢獻。它反映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曆史必然性,反映了經濟落後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革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特點,因為我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一是中國不具備資本主義社會為社會主義製度建立起來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物質基礎;二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民族資產階級在新中國建立前後,都存在兩麵性;三是中國個體經濟汪洋大海要擺脫貧窮和落後,必須也有可能引導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四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能夠在組織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處理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製的關係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在馬克思、列寧的著作中都沒有直接的現成答案。我們黨和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認真總結建國頭3年的實踐經驗,借鑒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明確地提出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同時對農業、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路線。這條總路線所包含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這兩方麵的任務,是有機聯係的。一方麵,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麵,隻有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原料、資金和廣闊的市場,從而支持和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由此可見,這條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舉的總路線,體現了革命和建設的辯證的統一。

實現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根據我國經濟文化落後、情況複雜、人口眾多等實際情況,黨中央和毛澤東預計大約需要3個5年計劃,大約15年左右的時間,連同恢複國民經濟的3年,共約18年,到那時,我國基本上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