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耳中帶有森林氣息的悅耳樂曲來自黑喉綠林鶯,我在不同的地方見過這種鳥。在純種鶯中,黑喉綠林鶯的歌聲是佼佼者,其歌聲樸實無華,歌聲可以這樣表示:“——V”。前兩條線表示兩個同樣的音調,後麵為休止符,音調有變化。雄鳥有著天鵝絨般黑色的前胸,背部是黃綠色的。

從老巴克皮林深處由鐵杉樹、山毛櫸、樺樹組成的樹林中傳來黑喉藍林鶯懶洋洋的夏日之歌。“啼,啼,啼咿——”音調不斷上揚,並帶有夏日昆蟲獨特的鳴叫聲,但沒有一絲哀怨之情蕩漾其中。這是林中最懶洋洋的曲子,我感覺它馬上就要在樹葉上倒下了。奧杜邦說從未聽到過黑喉藍林鶯的情歌,但這就是它的情歌的全部,很顯然它在情人眼裏是個非常樸實的小英雄。黑喉藍林鶯不像它的同類那樣勇敢、引人注目。它偏愛茂密的山毛櫸林和楓樹林,悠閑地在低矮的枝條上活動,離地近三米,不時地重複著那懶洋洋的曲調。它的背部和頭冠是深藍色的,腹部是純白色的,翅膀上有白色斑點。

黑白森鶯隨處可見,它身上的花紋讓我想起了毛絲鳥。毫無疑問,黑白森鶯歌聲十分悅耳動聽,很少有昆蟲在歌唱上能與之相比,與昆蟲相比,黑白森鶯的歌聲沒有那麼刺耳,反而多了幾分美妙與柔和。

那種尖尖的、連貫的顫鳴常會被誤認為是紅眼綠鵑的鳴叫,實際上來自獨居的歌綠鵑——這是一種體形稍大的鳥,更為稀少,聲音更洪亮,但是不那麼愉悅。我看到它從樹上跳下,注意到它胸前和側麵是橘色的,眼周有白色的圓圈。

夕陽西下,天光逐漸變得暗淡,我明白,今天的漫遊應該結束了。我僅探索了古老森林中的一小部分,隻描述了這個合唱團的四十位領唱者。在老巴克皮林深處一個偏僻、潮濕的角落裏,我發現大片盛開的紫色蘭花,人和牲畜都沒有在這裏留下任何的痕跡。我凝視著茂密生長的地衣和苔蘚,徘徊了許久。森林中的樹木,無論高低、粗細,都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苔蘚和地衣,仿佛穿上了美麗的衣裳。每根樹枝都曆經百年,但枝頭仍然充滿生機。一棵年輕的黃樺樹顯得非常神聖,但又對榮譽顯得有些惶恐。一棵枯萎腐爛的老鐵杉被披掛了一身,仿佛是為了慶祝某個莊嚴的節日。

我滿懷敬意地站立在森林的高地上,看著黃昏時分的森林,這是一天中最美麗的時刻。耳邊響起了隱士夜鶇讚美詩般的吟唱。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愛與寧靜,與之相比,音樂、文學甚至宗教都顯得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