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就暫不說了,看看政委。
政委張玉華雖然沒當過紅軍,但也是“造反”出身,是威震膠東的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兩人當年同為25歲,可謂血氣方剛。
張玉華在三團時間不長,1942年初調魯中軍區任職。抗戰勝利後,去了黑土地,在著名的“旋風部隊”任職。建國後,張玉華曾任大軍區副政委,還兼任過湖北省書記。
1948年秋,王吉文戰死沙場,留給後人多少歎息,多少遐思,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若還能率領這支勁旅,那將會演繹多少英雄故事呢!
1942年8月,山縱教一旅歸一一五師建製。一一五師原先也有個教一旅,但在1941年1月南下蘇北,改編為新四軍三師七旅。七旅就是今天常在媒體中露麵的濟南軍區五十四集團軍的某紅軍師。這裏就插一句。
三團原是山縱特務團,如果是這般就要高看一眼,那才是小看三團了,我說的不尋常還不在於此。
常言道:樹有根,水有源。一支軍隊也是有血脈可尋。
今天,浙江舟山普陀有個海防團的團史館,這個團史館被舟山市和普陀區兩級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軍史館對社會開放,在全軍也不多見。在當地政府網站上有一段話,摘錄如下:
“該團史館於2004年10月籌建,占地麵積400多平方米,由我區區委區政府與普陀山管理局、普陀山佛教協會共同援建。館內共收錄了該部從紅軍長征時期至今370餘幅圖片和5萬多字的文字資料,客觀詳實記錄了該部自誕生於紅色蘇區以來,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的光輝曆史”。
團史館陳列的軍史,就是老三團的軍史,若以上述所言,那豈不是紅軍團了。不過,從我的角度上看,說紅軍團那就牽強了,畢竟對紅軍團的界定,軍隊有關部門肯定是有“杠杠”的,何況二十二軍也從來沒此一說,不過,“該部自誕生於紅色蘇區”還是讓人X有遐想的。
老三團與紅軍團能否劃等號,可以探討,但我以為該團與紅四方麵軍確實又有割舍不斷的血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從一支有紅軍基礎的部隊發展起來的團隊。就以當年來說,營以上幹部多為老紅軍,部分連排幹部也是紅軍,從中可以看到紅軍部隊的基礎了。
“基礎”若再細究,那就要追溯到津浦支隊。
1938年3月,八路軍一二九師組建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政委王育民(王育民不久犧牲)。同年7月,一一五師第五支隊和一二九師津浦支隊奉命X進冀魯邊平原地區。津浦支隊入魯後不久即編入了山東縱隊,通常都以山東縱隊教一旅四團為津浦支隊“主流”。但是,山東縱隊特務團是津浦支隊中的一個營與第三支隊、第八支隊各一部所編成的。所以,即使不能說“主流”,那麼“支流”是肯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二團和紅四方麵軍有著相通的血脈。
1941年夏,山東縱隊第一旅從泰山區調往沂蒙山區,三團接替一團開赴魯南獨立活動,任務非常緊急。
1941年2月,一一五師接中央指示,主力離開魯南,天寶山周邊隻剩下一個縣大隊,幾個區中隊,費南的壓力陡增。天寶山是魯中和魯南的連節點,主峰南大X易守難攻,但若被敵所占,那這一帶根據地就很難堅持了。
三團當務之急就是要控製天寶山。三團接手後果不負眾望,這一地區形勢穩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