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烈火煆刀(四)(1 / 1)

如果說羅榮桓是“政治元帥”,那“政治元帥”當然更懂政治。站得高,看得遠。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羅榮桓當然深諳其道。

說是羅帥下了“血本”,可不隻是派了一個政委。

1940年4月,蘇魯支隊突然熱鬧起來,南腔北調的。一一五師首長決定給蘇魯支隊來一個“大輸血”,從師部特務團又抽調了兩個連加一個機槍排,以親曆者說法,來了兩個紅軍連,一個編為六連,一個與特務連合編。不僅如此,連團長政委都跟了過來。

主力團的團長,政委都來了,廟小菩薩大,往哪個擱啊?

楊斯德少將,總政原聯絡部部長,時任蘇魯支隊特務大隊政委。他有段回憶,非常耐人回味。是這樣說的:“有些紅軍幹部在一一五師時的職務比較高,到蘇魯支隊後職務安排得比較低,如吳世安、王根培同誌,他們本來都是團職幹部,到蘇魯支隊後隻安排副職。由此一方麵可以看出羅榮桓同誌加強這支隊伍的決心;另一方麵也可看出羅榮桓同誌對地方同誌的尊重,派來得力的紅軍幹部當地方同誌的助手,而不是取而代之。”

話是這麼說,沒錯,前政委李樂平走了,但他是地方幹部兼任的,專心去做他的本職工作也正常。如今又來了個團長,總不能讓支隊長立馬“轉業吧”。

羅帥的決策完全正確。如果說有“取而代之”,主要是連隊幹部“煥然一新”。再來看看楊廣立的回憶文章《向正規化邁進的蘇魯支隊》一文,其中有這樣的記述:“……師首長抽調了大批老紅軍幹部及兩個紅軍連隊編入蘇魯支隊,部隊連以上幹部都是老紅軍,我當時在二營任教導員,我們營三個連長,兩個指導員都是老紅軍”。蘇魯支隊大有被“赤化”的感覺。

正是在這樣嚴格“X教”和精心“嗬護”下,部隊中“紅軍元素”猛增,一支地方抗日武裝迅速成長起來了。

魯南抗日武裝番號中帶“支隊”的有不少,除了蘇魯支隊,還有運河支隊、沂河支隊、邊聯支隊、嶧縣支隊、尼山支隊等,但若來個排位,“第一支隊”非蘇魯支隊莫屬

進了一一五師帳下不久,蘇魯支隊有一仗非常漂亮。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看來還有些撲朔X離,所以,我隻是選其一說。

現經史學工作者考證,侵華日軍秋山靜太郎少將就是被蘇魯支隊擊斃的。據報載:“1940年1月13日,秋山兵團在山東諸王莊一帶休整。張光中得到消息後,立即率領部隊將其團團包圍,雙方發生激戰。秋山騎馬準備撤退,被八路軍戰士擊中X部。秋山從馬上摔下後,立即被送到日軍坊子野戰醫院搶救。1月23日傷勢過重而斃命。”

晉察冀有個黃土嶺戰役,日軍阿部規秀少將被楊成部擊斃後,全國影響很大,而秋山被我擊斃的史實很長時間不為世人知曉。這也是被我八路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日軍將軍之一。

當然,史學上的問題,就留給史學家吧。

1940年,蘇魯支隊好事連連,還要趕緊接著說。自從調來了“紅軍”,時隔不過數月,這支抱犢崮下來的遊擊隊,又上新台階啦,真讓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