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少了一多半。據史料記述,這時的鐵道大隊完全“判若兩人”,儼然一副正規軍的模樣,文書、會計、軍醫、糧秣員和警衛班一應俱全。而政委還是由原獨立支隊的政委張鴻儀擔任,魯南軍區第一武工隊隊長鄭惕任副政委。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
1945年秋天,鬼子投降後,鐵道大隊做了件非常值得稱道的大事,立了大功,甚至可說厥功至偉,這就是沙溝受降。小鬼子雖說投降了,但硬不繳槍,你也沒轍。鐵道大隊軟硬兼施,魯南軍區大發了一筆,據史料記載,光輕重機槍就130餘X。
1946年3月,棗莊成立了魯南鐵路局,鐵道大隊從“正規軍”又變成老百姓,來了個集體轉業。大隊長劉金山當了副局長,政委鄭惕當了段長,副大隊長王誌勝性格沉穩,當工會主席X合適,總之,幹部大多改行幹管理,部隊隻留了個警衛連。
能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羨慕的人還真是有的,但好景不長,三個月後內戰爆發,老蔣打過來了。
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趕緊把家夥再拾起來啊。
1946年8月,重建鐵道大隊。既然是重建,自然和前麵的鐵道大隊沒有“血脈”關係了,哪怕是原班人馬。
形勢急轉直下,魯南很快被老蔣所占,主力都走了,重兵壓迫下,鐵道大隊那點功夫也騰挪不開了。是年11月,鐵道大隊再次撤銷,據說百十來人最後編入魯南特務二團,該團後升級魯中南縱隊,以後的番號是三十五軍,但究竟是“花落誰家”,還是讓許多軍史愛好者熱議。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
時至今日,微山湖景區很熱鬧了。其中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尤為引人注目。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夕陽灑在紀念碑上,“鐵道遊擊隊紀念碑”八個大字熠熠生輝。碑文是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所題,據說是王震的最後一次題字。
“鐵道遊擊隊”,顧名思義是在鐵路動幹戈,沒錯,但“鐵道大隊”在微山湖打過仗也是事實。
當年微山島上一度旌旗招展,大有眾好漢會聚梁山泊之勢頭。說句靠譜的話,島上有微湖大隊、鐵道大隊、運河支隊一大隊、嶧縣大隊……據有關史料,大小遊擊隊有九支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