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真心英雄(三)(1 / 1)

參謀長在一個部隊裏地位可不一般,這也是軍中常識。

運河支隊參謀長名叫胡大勳,江蘇銅山人,比起前麵兩位首長,胡大勳更可說有行伍閱曆。當然,胡大勳少時也是讀書人,曾在南大附中就讀了兩年,後棄學從戎,於1919年去西北軍當兵。兩年後,又複讀農校,畢業後留學無望,迫於生計又去了西北軍,真是折騰的可以。不過,以後一路升遷,直當到師參議,說來應是國軍的上校軍官。

1933年,胡大勳解甲歸田,當起了“員外”。但生逢亂世,想“悠然見南山”也隻是奢望。七七事變後,胡大勳毅然組織武裝,興起抗日旗幟。幾經周折後,胡大勳決心參加八路軍,他堅定表示“王小二蓋豬圈,一定門朝南,幹八路,求正果”。 胡大勳投奔八路軍時已過不惑之年,在那個年代,這算是一個“英雄遲暮”的年齡段了吧。

運河支隊三任支隊長,個個都有故事。這些故事聽明白了,這支抗日武裝的一段艱難曲折地成長道路也就清楚了,對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就更理解了。直到1946年,紅軍幹部才出任團長,這個團長就是邢天仁,在此就不細說了。

前麵所言的“黃浦係”,自然是一句戲言,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是由兩個黃浦同學來率領,還是想不到的吧。運河支隊的身世真是足夠傳奇,如果能拍成影視劇,那就是看點頗多。國共兩黨,愛國壯士,熱血青年,草莽英雄,豪強寨主,白衣秀士,甚至不乏三教九流,國難當頭,同仇敵愾,這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部大寫曆史。

水到渠成。運河支隊的建立,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羅榮桓一次成功的“招兵買馬”。 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但要是還能“團結”到八路軍中來,那當然就更好了。羅榮桓為此十分上心,多次指示,1939年11月前後,朱道南與孫伯龍、邵劍秋就開始商談改編之事。有一說,連運河支隊的番號也是羅帥命名的。”

運河支隊的組建日期,曆史上有這樣的記述:“1939年12月,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同誌在受命解決了湖西地區“肅托案件”、返回抱犢崮之後……經過周密調查研究之後,決定將嶧、滕、銅、邳地區我黨直接掌握的武裝和願意參加我軍的幾支由地方實力人物領導的部隊,合並編為兩個地方支隊,在年底,嶧縣支隊、運河支隊批準成立。”

運河支隊一出世就在一一五師旗下,這是與蘇魯支隊的不同之處。在魯南軍區,運河支隊和三團、五團不好比,人家是主力。但運河支隊數人頭也有一兩千號人,所以,史書亦稱之為地方遊擊兵團,換言之,即八路軍地方部隊。

雖然,三任支隊長出身有各自背景,但既然是八路軍隊伍,運河支隊的政治組織體係還是健全的,首任政治處主任文立正,以後兼任過魯南鐵道大隊的政委,前麵說過了,不再複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