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支隊是在特定曆史時期組建的。部隊的基礎主要是地方實力派。但“人家”既不是投誠、亦不是起義,完全是在中國共產X抗日救國的感召下,在共產X人的鼓勵和幫助下,一些有熱血的愛國人士在不斷覺悟的同時,把手和共產X人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共赴國難,義無反顧,他們也是中華民族的真心英雄。
運河支隊的活動區域直衝戰略重鎮徐州,正如羅榮桓所說的,是在鬼子頭上跳舞。運河支隊又是一支在政治上還不成熟的部隊,注定這支部隊的成長道路是曲折的,命運多舛,甚至可說幾經滅X之災,這就有了運河支隊三起三落的故事。
1940年秋,運河支隊遭日偽軍重創,進山休整。孫伯龍被任命魯南軍區副司令員。但孫伯龍不願“坐機關”,不久即主動請纓去前方。據史料記述:“適逢軍區決定成立國民黨抗敵協會自衛軍,遂委他嶧山支隊支隊長。
1941年1月2日,日寇奔襲毛樓,突圍中孫伯龍壯烈犧牲。
孫伯龍的二子孫繼龍作為抗日英烈家屬代表,光榮的參加了九三大閱兵。
孫伯龍離任後,副支隊長邵劍秋繼任支隊長,部隊又漸漸發展起來,但1942年春,一大隊在微山島遭敵重創後,支隊又跌入低穀。邵劍秋主動承擔責任,請辭支隊長一職,複任副支隊長。說來這事也有點不明不白,完全是一次“自我了斷”,或說是“先斬後奏”了。
其實,我和邵老還見過一麵,隻是正值年少時光,且不諳世事,亦不懂討教,在我眼中邵劍秋全然是一個北方老漢,渾不知當年風雲一時,激揚運河。至今想來真是慚愧不已。
第三任支隊長就是胡大勳。論參加革命資曆,胡大勳還略早於孫和邵二人。1939年春,胡大勳就帶著200多人參加了八路軍,所部編入隴海南進支隊。胡大勳入黨卻是在1944年5月整風運動期間。
抗戰勝利後,任警九旅十八團團長。胡大勳小兒子胡霖曾是蘇魯支隊的宣傳員,津浦路戰役時,胡霖在十八團二連任指導員,於後八丁村戰鬥中犧牲,當時我父親是七連指導員,也參加了這次戰鬥,記得曾說起過此事。
從組織沿革表上看,運河支隊初建時有兩個大隊一個獨立營,共約1500餘人。第一大隊大隊長邵子真,第二大隊大隊長孫斌全,副大隊長胡大毅。
1941年春,孫斌全升任副支隊長,胡大毅接任二大隊大隊長。胡大毅?聽名是不是有點耳熟。是的,他是參謀長胡大勳的胞弟。要說不同,從學生時代起,兩人就各走各的道。
胡大毅在中學時就入了共產X,那是何年何月?1930年,資曆夠老的吧。非常讓人難以置信,一天夜晚,因誤入國民黨孫洪業部駐地被扣壓,營救未果,被軍統特務朱啟明殺害。
其實,許多人有所不知,1940年春,運河支隊又添一個三大隊,但時間很短,幾乎是“曇花一現”。
這又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