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謝參謀啊。
謝參謀是二大隊的偵察參謀。
別看是“小參謀”,人家可是當過“大隊長”的。說來你也不要吃驚,還是紅槍會大隊長,黃邱山套套主。
明白了吧。他就是孫斌全十四區隊隊長時的副手——謝紹唐同誌。
當然,這事費不費工夫,這都是我的瞎琢磨,可別當真了。
這事也許非常簡單,自從謝套主投了八路軍,這方山水自然就歸了八路。天賜良機,運河支隊不進黃邱套,誰進!總而言之,謝紹唐是立了功的。
黃邱山套又名黃邱套,台兒莊西南麵,地處嶧滕銅三縣交界處,方圓數十裏地,大小村落十八個。此地山高皇帝遠,曆來三不管,強人出沒,民風強悍。謝紹唐大有綠林好漢之遺風,敢作敢當,但一不留神,也有過了頭的時候。
1946年北撤,謝紹唐時任家屬管理處二分處主任,因斷糧擅作主張,用槍換了點口糧,這可是犯大忌,受記過處分。本來組織已有定論的事,文X中又被翻了老帳,吃了大苦頭。此事是其子親述,不會有誤。
教科書上有十九塊敵後抗日根據地之說,但亦有人說,若有第二十塊就是黃邱套了。是不是能排上二十,這我不好說,想來分散獨立的“小山頭”總是有的,若說是最小的之一,那我看沒問題。
小確實是小,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魯南軍區有個獨立支隊,家喻戶曉的“鐵道遊擊隊”就是獨立支隊的二大隊。但在我看來,要說“獨立”莫過於運河支隊。對運河支隊來說,別看部隊編製不大,人數不多,但也是有自己“山寨”,有自己獨立的“山頭”。以後,有了衛生隊,又有了兵工廠。兵工廠還真行,生產過兩X輕機槍,大號“黃邱造”。
一支軍隊,沒有根據地的依托,何以生存?是黃邱山套的父老鄉親養育了這支八路軍部隊。
黃丘套是進X山東的第一道“山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但因地處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邊緣,離日偽駐有重兵的徐州太近,是日寇重點掃蕩的地區。電影《小兵張嘎》中有一段唱詞:“1943年呀,環境大改變,白洋澱炮樓端了大半邊……”這是冀中地區的抗戰形勢。
然而,在山東,具體以魯南而言,1943年卻是最艱難的一年,軍區機關都退到了天寶山,魯南根據地縮小到了“一槍能打穿的地步”,所謂“東西一條線,南北十餘裏”,說得就是這個時期。
正是在這樣一個曆史背景下,運河支隊忽然來了一個“轉身”。這個轉身說不上“華麗”,但在運河支隊戰史上卻至關重要。
這就有了一個讓許多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