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旌奮黃邱(三)(1 / 1)

運河支隊順利劃歸新四軍建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雙贏。對魯南軍區來說,心有不舍,但這是惟一最好的選擇,運南區和運河支隊能得到新四軍主力的有力策應,生存和發展條件就大為改善了;對淮北軍區來說,擴大了地盤不說,又平添千兒八百人槍,而通住延安的交通線更是得以掌控,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淮北軍區有人可能不太聽說,但新四軍四師名聲就大了,四師師長彭雪楓更是大名鼎鼎,淮北軍區即四師,司令員就是彭雪楓。當年,淮北都知道彭雪楓有三寶,騎兵團、拂曉劇社、拂曉報。

“運河支隊投奔了新四軍”,“入境隨俗”,“改名換姓”就成了必須的,番號為嶧滕銅邳總隊。雖然“支隊”成了“總隊”,級別可是一點都沒長。級別不長事小,但解決“吃飯”事大,補給從此由新四軍保障。

“改名換姓”後,接著就是“改頭換麵”,一身“行頭”換成了灰軍服。而山東八路軍穿的是黃軍裝。這個細節,連許多影視編導都不見得了解。鬼子投降後,新四軍北上,因與山東部隊著裝不同,還鬧過誤會。

1945年春,隨著抗戰形勢的好轉,嶧滕銅邳總隊“重回老東家”,恢複運河支隊番號,隻是行頭一時換不回來,灰軍裝穿習慣了,見了黃軍裝倒又新鮮起來。父親說,他們連穿黃軍裝的隻有連長一個人。連長是剛從山裏來老八路,到七連不久就去一營任副營長了,因時間短,名字記不得了,隻記得姓周。周連長臨走前,送了父親一塊懷表,當年是“奢侈”品了吧。

軍裝再怎麼換,也隻是身上穿得衣裳,換不換都一樣打鬼子,但新四軍隻有灰軍裝,所以,這非常正常。但手裏的家夥都換一下嗎?還真別說,裝備之事新四軍首長還真替你想到了。

打鬼子能“鳥槍換炮”,那爽了。炮,倒是沒有,但別急,還有更爽的,淮北軍區給新來的弟兄人手一把大刀。“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嚓嚓嚓,時下許多文藝作品經常有這樣場景,比切西瓜還利索。

話可要兩說,打鬼子不比切西瓜。但還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支部隊也有自己習慣或擅長的作戰方式。說起四師,就會想到師長彭雪楓的三寶,三寶頭一寶就是騎兵團,這可是彭師長痛定思痛地後建立起來的。就拿騎兵團來說,淮北平原上騎兵一出動,煙塵滾滾,刀光閃閃,馬蹄生風,手起刀落,真是痛快!

馬刀是騎兵的製式裝備,今天軍中尚存的幾個騎兵連也照樣要用刀。但當年淮北部隊普遍都喜好刀,幾乎就成了製式裝備。這種刀俗稱大刀片,有亦稱鬼頭刀的。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不久,魯南來的山東好漢就換了新裝,也裝備了大刀。不僅有大刀,還建了一支騎兵隊,完全是淮北“新四軍範”。這些變化主要歸功於一個“推手”,他就是淮北軍區派來的副支隊長陳景龍。陳景龍原是九旅二十七團的參謀長,是老紅軍。

大刀是冷兵器,使喚得有功夫,當時二營副營長孫景山曾練過,懂些套路,當教頭義不容辭。戰鬥連隊人人都能耍兩下,部隊白刃格鬥有了很大提高,打仗又多了一手。歸建魯南軍區時,不僅人馬多了,讓兄弟部隊注目的還有人人背後還插了把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