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這四位鬥茶者,各自有一套衝點茶湯的習慣和道行,又彼此十分了解,誰也不屑於去模仿別人。
一俟茶湯分盞衝好,群眾紛紛上前奔著自己看好的人和茶就上去了,大家雖急切卻有條不紊順序領取,以免不心碰倒爐火,蹭翻茶盞。
十幾盞茶瞬間瓜分完畢。沒喝上的還在等遞二道;喝上的,有的端著茶盞在細細咂摸味兒,有的喝完了抬起袖子擦嘴,還有的和鬥茶者搭訕聊著等二道茶再討要一盞。
燕紓早已安排五萬也去搶到一盞茶。此時,也端著茶盞,定睛觀看。
手裏的茶,乃是其中一個鬥茶者點出的末茶。點茶傳到大真朝時已經不用餅茶現場碾末,而直接用拆解烘烤過的茶葉碾末或幹脆用提前碾好的茶末,混談為末茶的一種。
燕紓還真的從來沒體驗過古代點茶法出來的茶湯。味道究竟怎麼樣呢?她有點忐忑,就怕一口下去滿嘴盡是青澀味的綠沫子。
這種擔心不是沒來由的。她在前世曾經應邀參加過一次茶事活動,辦會者打著恢複中華傳統茶藝文化的旗號,由幾個穿著旗袍的年輕茶藝師展示宋代點茶技藝,甚至還做了分茶茶戲表演。
看上去有模有樣的,可是待到將那茶湯來品,燕紓差點當場噴沫而出。無它,太難喝耳。
究查起來,她們所用的並非真正的末茶,也非日式抹茶,而是如假包換的綠茶粉。饒是粉碎精細,目數足具,也不是那麼回事兒啊。
再加上明朝時候一些人對末茶的貶損,言其“既損真味,複加油垢”,導致燕紓本紓對點出來的末茶既好奇又生疑。
又怕冷茶涼了,終於,她舉起茶盞,屏住呼吸,狠狠心一口悶了進去。
咦?——
誰古代的末茶是那樣式兒的?
誰古代經調膏擊拂出的湯花不好喝的?
誰有油垢味兒的?
果斷是沒有親證就沒有發言權。
那些為表演而表演的茶藝師們認真考證過古代末茶的真相嗎?
那些明朝的言論家們見識過真正有品的宋代團茶嗎?也隻有貢品才用上好的調香膏油,民間罕見。
那個秉持偏見的燕紓本紓你知道古代末茶從團餅到研末的造茶法精要嗎?
一連串的反問在燕紓的震驚中閃現,口中比卡布奇諾咖啡好喝千百倍的茶乳花已經徹底反轉了她的認知。
而這市井街巷所用的茶品,不過是中下品甚至下品,遑論那些上品、極品末茶點出來的茶湯?或許這種末茶去離茶葉本味已遠,但正是因為造茶技藝的高度發達,才成就了遠超過茶飲本身的文化藝術追求和社會風俗傳統。
她覺得自己對古代茶事的認識還是太膚淺了。
所謂失傳就是失傳,即便在現代按照典籍記載生硬地恢複一個基本樣貌,也失去了民眾品飲相尙的廣泛使用基礎,不再是日常活態的,終將隻能作為曆史的絕響。
另一方麵,如果恢複不好或者恢複不對,乃至變成以訛傳訛,讓大家誤以為所謂傳統也不過爾爾,反倒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