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風起建州 002章 金頭傳說(1 / 2)

張揚拉著潘子走進臨時搭建的帳篷內,裏麵擺著四張小方桌,此時都有人坐著。唯有靠內側方桌空有2個位置,一個60歲左右的老爺爺帶著3歲男孩,小孩手中拿著紅色圓餅正吃住。張揚先一步引著潘子上前坐下。

落座後,小攤老板娘過來問道;“兩位,你們要吃點什麼?”

潘子問道;“老板娘,你們菜單在哪裏?我看看!”

老板娘說;“我們這裏臨時搭夥,沒有菜單,你們到攤子前看著點把!”

小男孩隻從他們落座後,多次拿目光瞄者他們兩,嘴角帶著紅印,見其可愛,張揚向小男孩;“小朋友,你吃的是什麼東西啊?給叔叔吃口,好不?”

小男孩聽後,向爺爺身邊微微移動,小手抓緊了手中的紅餅。爺爺神色略帶鼓勵,小男孩確實搖搖頭不應答。

老板娘接過話頭;“這個是我們本地特色紅團,糯米製作,裏麵的紅豆、糯米香甜可口,吃起來十分有韌性,隻有逢年過節才有,紅色的外觀、印上各種吉祥的圖案,為節日增添喜慶的氣氛。”

張揚心想品相不錯,寓意也好問道:“潘子哥,這個紅團我來幾個把?”

潘子不喜歡甜食,說:“我不喜歡甜的,老板娘團子你點2個把。”潘子也在這裏呆了個把月,對本地吃食還是有所了解便開口問道:“鍋邊糊有吧?”

“有的有的”老板娘連聲答道!

“那給我們來兩碗,外加2個蘿卜絲油餅,微辣。”老板娘記下後,去前頭準備。

張揚向老人家道了歉,剛才嚇到小男孩。老人家則說沒事的,自家小娃娃還是太害羞咯。就此攀談起來,原來老人家姓朱,卻是住在朱熹墓所在的後塘村。張揚心想趕巧了,不會是要挖到別人祖墳了把。便問朱老伯:“我們這邊有啥風景看看的啊?”

朱老伯說:“一輩子都呆在這裏頭,沒感覺有啥看頭?來這裏的人都會跑到裏頭叫三港的地方,靠近武夷山,有很多野生動物”

小男孩放下手中餅,仰頭補充到:“有猴子,猴子,爺爺帶寶寶看過的。”

朱老伯摸摸孫兒的頭說;“有有有.....“

張揚想還是進入正題把,不然鬼知道扯到啥咯。就問:“聽說朱熹的墓在這裏?我可聽說朱熹金頭墓葬,在整個江南設了三十六個疑墳的事,咱們村上可是真的?”

朱老伯急忙說道:“咋不是真的,這是我老祖宗的墳頭,海外朱子後裔都來祭祖的,好家夥,那個人山人海的……”

張揚心想:古代一般安排忠心奴仆或者不得已庶子守陵,當然這種事情不可能明說的。打斷了朱老伯的話說:“這麼多年了,可別被人把金頭給盜了去”

突然左腳一重,旁邊潘子給他一眼色。張揚這才發現朱老伯麵色不愉,當麵提別人祖宗被挖了墳偷了頭缺失很失禮。

“瞧我這張破嘴,朱老伯,太抱歉啦!”

朱老伯看著眼前半大小夥,雖然說話魯莽,但自己畢竟一大半年沒必要和他計較太多。經他這一說,又勾起自己塵封了四十多年的記憶,娓娓道出了。

正月頭剛過鄉裏來了七位下鄉知青。那時候,朱老伯家也算大戶,他大爺爺是村裏老支書,因此也接待了一名知青,姓沈。那時候學校又停了課,朱老伯又是十幾歲小孩,天性野,就天天跟著沈知青屁股後麵轉。

沈知青性格溫和,又有學問,經常給朱老伯一些叫朱古力的糖吃。

知青下鄉打亂的生活也隨著時間推移趨於平靜,臨近清明,鄉委幹部李幹事跌跌撞撞的找上門來嘴裏喊著:“老支書啊,您老在哪啊?”

朱老伯屋裏答道:“大爺爺到地裏頭,看你滿頭大汗的,出啥大事情?”

“快快快,喊老支書去。鄉長說大事情不好,知青們要去挖你們老朱家的祖墳了。他現在帶人去攔著”

朱老伯一聽嚇的腿一軟,坐了在地上。

李幹事罵道:“你小崽子,這麼不頂事,快去喊你大爺爺。”

朱老伯這才連滾帶爬的奪門而出,才出去院子,就看前方他大爺爺拿著鋤頭往家走開。他連忙上前哭著說:“大爺爺,我們家祖墳給人刨了”這可好,一件要發生的事硬被傳成了已經發生。

這可把老支書嚇倒了,畢竟是老幹部見過大場麵,強行鎮定卻連忙問道:“娃子,咋回事啊?把話說清楚咯。”

後頭跟著出來的李幹事暗罵一聲,連忙上前解釋道:“是這樣的,老支書。鄉裏的那些知青說咱們鄉的朱熹墓就是典型,要鄉長帶著一起平了它做農田。鄉他可兜不住,一邊安撫的知青,一邊讓我來給您老報信。”

老支書問道:“這會兒,人在哪裏?”

李幹事說:“我出門的時候,瞅著人往山上走去,應當在到墓前鬧去。”